這個月是國際失智症月,今年提倡的主題是「Never Too Early, Never Too Late」,台灣失智症協會(TADA)翻譯為「現在就是最佳時刻」。這次主題簡潔完備,意涵相當豐富且深遠,我分三大面向來解讀與分享,不論你是擔憂失智的人、身陷失智危機的人、還是正處於水深火熱生活的照顧者,希望都能為你帶來一些啟發與改變。
首先,「Never Too Early」永遠不嫌早。普遍來說,多數人都會有一種「年紀大了才會失智」的既定概念,若是年齡在40歲以下,通常不認為失智是一種即將到來的威脅,反倒覺得「我才35歲(或40歲)就要預防失智,會不會太早了?」,若你問我,當然是「不會太早,而且愈早愈好」,這可不是隨便說說。
記憶力衰退?腦年齡透露了我們全身的健康狀態
我鑽研腦科學多年,一個人是否會失智,其實從腦年齡就能反映出來,腦年齡透露了我們全身的健康狀態,呈現的就是一個人過去的累績,包括個人生活型態、飲食方式、睡眠問題、個性(如過度憂慮或焦慮)、心理創傷(如原生家庭問題、是否經歷家暴、性侵、職場霸凌等)、身體創傷(如中風或腦創傷)、生活環境(如處於空汙環境)等。
不論是先天或後天,這些過去的累積都會影響我們腦部健康,如果不利因子多於有利因子,腦年齡就會過於衰老;反之,腦年齡就較年輕,失智風險就愈低。因此我常建議天天奔波勞累的年輕一輩,盡早盡力地儲備多一點好因子,未來較不容易罹患失智。如果不知從何做起,可以先來檢測腦年齡,結果若是較衰老,那麼就能針對壞因子盡早矯正或根除,逆轉腦年齡並避免失智;反之,結果若是較年輕,那非常恭喜你,但千萬別輕忽了,必須繼續維持好習慣,才能避免腦年齡過老。
不久前,我就遇過一位30幾歲的個案。這位年輕男生,是一名網頁軟體開發師,平時注重養生、規律運動,總體生活型態還算不錯,不幸在半年前突然倒地昏迷,因硬腦膜外出血而緊急開刀,所幸救回了一命。然而,出院調養數月後,發現自己記憶力衰退,工作上注意力無法集中,狀況不太對勁,因而來找我做腦年齡檢查。結果發現他腦年齡相當高,比身分證年齡衰老了11歲!主因在於腦創傷,雖說腦部影像看不出腦內損傷,但腦創傷實際上已對大腦造成傷害,腦神經纖維束已有斷裂情形,腦部因此發炎。
更棘手的是,他的小孩即將出生,到時沒日沒夜的顧嬰,不但無助於身體復原,還會讓腦部發炎反應更加嚴重。因此我當時建議他,最好請幫手來照顧小孩,給自己多點睡眠以修復腦細胞,另可補充薑黃以抗發炎、Omega-3以修復神經纖維與髓鞘,當然,繼續維持既有的良好生活習慣也是必要。雖說不曉得一年後再追蹤腦年齡會進步多少,但肯定的是,若他忽略現況且不改善,失智症狀很快便會來敲門了。
圖/一個人是否會失智,其實從腦年齡就能反映出來,腦年齡透露了我們全身的健康狀態,呈現的就是一個人過去的累績。僅為情境配圖,取自Pexels
不想讓認知功能衰退太快?失智症預防永遠不嫌晚
接著,「Never Too Late」永遠不嫌晚。我碰過不少6、70歲的年長者,常會問「我這輩子都沒在養生,現在做還來得及嗎?」「年紀都一大把了,腦年齡還能回春?」,我都會說「當然來得及,不想讓認知功能衰退太快,現在就開始做吧」。原因前面提過了,改變生活就能改善腦內環境,有利細胞修復,即便無法全然阻擋認知功能衰退,但絕對能延緩衰退速度。
我曾碰過一位病人,早先已被確診為輕度失智,並被告知無藥可醫,他與太太都相當沮喪,打算放棄做任何努力。後來他經介紹找上我,做了腦年齡檢測,結果顯示他腦年齡確實明顯衰老,認知功能也相當低下,但我認為只要還未發展到中度以上的失智,都還是可逆的,因此提供他改善生活型態的方案建議,包括飲食、運動、紓壓等,他就在太太鼓勵與支持下,維持改善了將近三年。最近我觀察,他的認知功能並無快速退化,令人感到欣慰。如果時光倒回,他從未做出任何改變,我推測現在的認知功能已顯著退化不少。
預防失智,不嫌早也不嫌晚,開始行動很簡單,問題是該怎麼持之以恆呢?這就是我要談的最後一個面向。
預防失智症飲食、生活,落實「六要二不」面向
很常有人問我「我知道現在就要開始改變啊,但這麼多方面要改,我做得到嗎?」,或是消極面對「我就是天性懶惰,應該中途就會放棄努力了」。其實這是人性,我能理解為何多數人在做改變時,時常心有餘而力不足,做沒多久就宣告失敗。
我都會告訴他們,假設十分是欲達成的目標,只要你能做一分是一分,能做兩分是兩分,做自己做得起的,不要勉強,點點滴滴慢慢累積,就會進步,過於勉強造成壓力則成反效果。
圖/護腦「六要」就是少吃、多動、好好睡、多紓壓、多動腦、多社交;「二不」則是不依賴藥物、不靠代餐。Pexels by A Koolshooter
至於從哪些面向做起呢?我常分享「六要二不」。「六要」就是少吃、多動、好好睡、多紓壓、多動腦、多社交;「二不」則是不依賴藥物、不靠代餐。只要有辦法靠自己的身體執行活動,就盡量不考慮這些外力輔助,否則身體養成依賴性,要再回頭靠自己力量改變,將變得更加困難。
生活在資訊發達且透明的世代,不少人除了遵照醫囑,也會自行尋找改善方案,企圖找出捷徑以快速達到改變的目標。但這同時存在一個問題,就是良莠不齊的機構或單位太多,不知如何選擇,即使選到相對優質的,也無從判斷自己適合什麼樣的方案。這類的問題很實際也很正常,因為事實上,每一項選擇都是一門專業,每一門專業都富含相當多的知識。
人腦的每個區域是共同協力運作,缺一不可,一處出了問題,是需要多管齊下的配套才能有效恢復,絕對不是靠單一方式、單一專業能解決的。
有鑑於此,我正著手與各領域專家開發一套全方位的處方,目前稱作「愛腦處方」,藉由各領域專家,共同針對多項認知功能開立多元且優質的處方,例如為期三個月的「愛腦課程」,包括飲食規劃、運動鍛鍊、正念訓練、高壓氧治療等具體可行的處方,以確實改善就診民眾注意力、記憶力、血液指標等問題,最終逆轉腦年齡。對使用者來說,不僅能放心使用,也能提升改善動力與活力。
台灣有很大一群人正悄悄邁入輕微失智,但仍無症狀出現。預防醫學的概念很重要,尤其失智,目前仍無法根治,唯有及早預防才是上策,我衷心希望任何有需求的人,能使用到「愛腦處方」,而非治療處方,現在就是最佳時刻,動起來吧!
(本文作者為上頂醫學影像公司首席科學家暨醫務長,同時也是臺大醫學院兼任教授,臺大醫院影像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曾文毅)看更多腦健康資訊請見:AcroViz上頂醫學影像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