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12 月初,中華民國總統賴清德出訪太平洋友邦馬紹爾群島共和國(簡稱馬紹爾),第一天就參加馬久羅醫院(Majuro Hospital)「人工智慧暨遠距醫療中心」(AI & Tele-medicine Center)落成啟用儀式,正式啟動兩國在智慧醫療計畫的合作。
七成病人轉診海外
絕大多數國人對「馬紹爾」三字感到陌生,更遑論對這個人口僅有六萬人的島國有任何了解。
2024 年 12 月初,時任總統賴清德出訪馬紹爾群島,參加「人工智慧暨遠距醫療中心」啟用儀式,啟動兩國在智慧醫療計畫的合作。
馬紹爾是位於北太平洋的島嶼國家,被形容為「灑落在太平洋上的珍珠項鍊」。可以想像,其地理位置是在廣闊的太平洋上,國土由一個個蕞爾小島所組成,該國居民則是分散在 34 個島嶼環礁上,位於首都的馬久羅醫院是該國規模最大、也是唯一的公立醫院。然而,馬久羅醫院的醫護人數、門急診量及開刀住院人數,可能還不及臺灣到處都是的地區醫院。
在馬紹爾,國內每年大約有 70 %的病人轉診至菲律賓或夏威夷,飛航時間至少是 10 多個小時起跳。轉診費用不便宜,再加上舟車勞頓,病人未必可以得到較好的照護。
面對高昂的醫療成本與照護斷層,「人工智慧暨遠距醫療中心」的成立,是解決馬紹爾醫療挑戰的機會。
這個中心,有遠距醫療的設備、人工智慧、行動照護以及大數據戰略儀表板,結合來自各社區與各醫院的大量數據,透過觸控、螢幕及圖像化數據,可以更容易了解馬紹爾人民的健康衛生情況,找出更多馬紹爾偏遠地區的潛在慢性病病人。
再加上,高解析度的醫療影像鏡頭能串聯馬紹爾與臺灣,讓相隔 4600 公里的天涯變為咫尺,提供更多遠距醫療的可能性。
更難能可貴的是,建置「人工智慧暨遠距醫療中心」僅花了一個月時間。
這是如何辦到的?
答案,跟北醫大體系十多年來在馬紹爾一步一腳印的耕耘有關。
策略一:在地深化
在資源匱乏的島國推動醫療創新,關鍵在於「在地深化」與「科技導入」的雙軌策略。
1998 年,臺灣與馬紹爾建立邦交關係;2008 年開始,由北醫大體系的萬芳醫院,負責支援馬紹爾醫療計畫;5 年後,則改由同屬北醫大體系的雙和醫院接手,在馬紹爾設立「臺灣衛生中心」,全力推動醫療援助與公衛計畫。
深入在地的部分,雙和醫院從 2013 年承接臺灣衛生中心計畫以來,大力採行兩種做法:
第一種,不定期派主題醫療團到當地服務。
第二種,每月輪派不同專科或次專科醫師,到馬久羅醫院進行為期一個月的駐診及手術,稱之為滾動式醫療。
在馬紹爾臺灣衛生中心起步時,擔負督導任務的雙和醫院顧問醫師林家瑋走訪當地不下 20 多次,並曾在《從日出到日落的守護》一書中分享提到,馬久羅醫院的問題在於沒有一套系統性的作業模式,缺乏完整的病歷資料,導致他們不知道病人有多少,也不知道藥品及醫材的使用狀況。
當時,馬紹爾只有紙本病歷,但來自不同國家的醫師,像是菲律賓或印度,所寫病歷格式並未統一,雙和醫院派駐當地的醫師很難從紙本病歷了解病人過去的病史,更別說是用藥紀錄了,因此每次診療都要從頭開始問起,效率不彰。
直到某次,馬紹爾衛生部官員來臺灣參訪雙和醫院,看見了轉機。馬紹爾官員看到雙和院內醫療系統的許多現代化資訊應用,例如,醫師使用病歷電子化系統,操控滑鼠、動動手指即可看到病人的病歷資料與用藥紀錄,在其他醫院診療的資訊同樣一目瞭然。
「是否可由雙和醫院協助建置我們的醫院資訊化應用?」參訪結束後,馬紹爾官員提出他們的要求。
圖/醫療資訊數位化,對醫師與病人而言是雙贏。freepik by DC Studio
策略二:科技導入
醫療資訊數位化,對醫師與病人而言是雙贏,雙和醫院認為,友邦的這項要求確實有其必要。但,系統建置無法直接「複製」、「貼上」。
臺灣擁有完整的醫療資訊系統(HIS)是因為架構在健保資料庫的基礎上,屬於高度客製化的系統,無法原封不動輸出至他國。也就是說,如果其他國家想要擁有一套完整的醫療資訊系統,必須從頭開始建立,這對雙和醫院資訊室而言並非易事,於是找來民間醫療資訊公司「先進醫資」,共同協助馬紹爾的醫療資訊化。
先進醫資總經理黃兆聖是北醫大醫學資訊研究所畢業,曾在馬拉威與史瓦帝尼工作,對於國際醫療並不陌生,再加上醫療資訊的專業背景,對能與雙和醫院攜手推動馬紹爾的醫療資訊電子化,躍躍欲試。
然而,即使已經獲得馬紹爾官員大力支持,實際執行仍面臨許多挑戰。
第一,馬久羅醫院缺乏資訊人力。院內編制的資訊人員僅負責修理電腦或印表機等硬體,對於資訊系統的架構無法真正派上用場。
第二,沒有最高決策單位負責統籌,執行端要花費較多時間與醫院各部門溝通,以建置符合不同部門人員需求的資訊系統。黃兆聖舉例,當地醫院有很多來自菲律賓的醫師,醫院又有許多與各海外機構合作的計畫,每個單位對於醫療資訊的需求並不一致。
第三,基礎建設不完善。譬如,建置初期電力系統不穩,難免面臨跳電問題。
第四,院內醫事人員反對。有些資深醫師認為,書寫紙本病歷就好,何必另外學習電腦使用。
於是,雙和醫院做為溝通橋梁,針對前述困難一一設法排除,例如:電力系統不穩,就請臺灣廠商協助建置不斷電系統;針對各部門的不同需求,則採各科別資訊陸續上線的方式進行。
所幸,馬久羅醫院意識到資訊化的重要性,自己編列預算補強資訊部門人力,並擬定推動資訊化的策略與進程。
人工智慧,強化疾病預測與資源分配
那麼,還有哪些人工智慧應用與遠距醫療是馬紹爾人民需要的?
雙和醫院及先進醫資聯合其他臺灣廠商,像是宏碁智醫,合作完成人工智慧眼底鏡篩檢,也就是透過眼底鏡從眼睛的末梢血管病變判斷是否罹患糖尿病。這是一套人工智慧輔助診斷軟體,專門針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設計,可識別高風險眼膜病變病人,並生成臨床建議報告。
糖尿病是馬紹爾最常見的慢性病,以往苦於公衛人力不足,無法深入社區找到潛在個案,如今則可透過這套人工智慧輔助系統,緩解當地缺乏足夠醫事人力的困境。至於醫療設備或遠距醫療最怕的網路不穩或頻寬不夠,當地通訊與網路連線問題近年來也獲得長足改善。
黃兆聖指出,馬紹爾自經由星鏈(Starlink)導入衛星通訊,網路系統較以往暢通許多,這也是臺灣第一個以星鏈衛星通訊服務的遠距照護服務,馬紹爾病人透過網路可隨時隨地接受遠距看診,或是透過即時連線,由雙和醫院的醫師線上會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