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癌

吃的東西決定你的健康,名醫:癌症病人的腸相都不佳,幾乎沒例外

現代社會的「生活習慣病」。
吃的東西決定你的健康,名醫:癌症病人的腸相都不佳,幾乎沒例外 《不生病的生活》/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你是以什麼基準,來選擇每天的食物? 英語有一句格言:「You are what you eat.」直譯就是:「你吃的東西決定你的身體。」我們的身體靠每天的飲食供應養分,因此身體是健康或罹病都是日常飲食累積所致。(本文節錄自《不生病的生活》一書,作者:新谷弘實,以下為摘文。)

1996年,日本厚生勞動省決定將癌症、心臟病、肝病、糖尿病、腦血管疾病、高血壓、高血脂等被稱為「成人病」的疾病,正名為「生活習慣病」。這是因為〈麥高文報告〉研究了飲食與疾病的關係,並從中了解到這些疾病與年齡無關,主要是由生活習慣所引起。

富裕的今日,我們的生活周遭充滿了各式各樣的食物。每天在這麼多的食物中如何選擇,將決定一個人的健康狀態。如果想要健康而長壽,絕不可以依食物好吃與否或自己的好惡來選擇食物。

西洋醫學的診察方式,幾乎不會詢問病人過去的飲食習慣。如潰瘍性大腸炎、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膠原病(Collagen disease)、白血病等,會被視為「原因不明的難治之症」,我認為關鍵就在於此。如果飲食習慣與疾病關係的研究繼續進步,相信「原因不明」的疾病一定能明顯減少。

不論任何人,如果從年輕時起就習慣吸菸、喝酒,以肉食為主,很少吃蔬菜、水果,並且大量攝取牛奶、優酪乳、奶油等乳製品,到了60歲左右,一定會出現生活習慣病。

例如,遺傳性動脈血管較弱的人就會形成高血壓、動脈硬化、心臟病等;胰臟較弱的人則可能出現糖尿病;女性的話,可能會有子宮肌瘤、卵巢囊腫、乳腺症等,而且容易惡化成癌症;男性方面,若攝護腺肥大可能形成攝護腺癌,有時還會發生肺癌、大腸息肉、變形性關節炎⋯⋯會出現什麼樣的疾病,依每個人的遺傳基因和生活環境而有所不同,很難預料,但是會引發某種疾病是可以確定的。

飲食所引起的癌症,並不會立即發病。過去長時間的飲食習慣,會不斷地在體內累積。(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圖/飲食所引起的癌症,並不會立即發病。過去長時間的飲食習慣,會不斷地在體內累積。(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癌症病人的腸相都不佳,醫師:幾乎沒有例外

我以胃鏡和大腸鏡診察病人的胃相、腸相大約兩年後,便開始詢問病人的飲食習慣,其中最先進行詳細調查的就是癌症病人。

一般人在健康檢查或看病時,也可能被問及生活習慣,但絕大多數都將重點放在「現在」,其實這沒有太大的意義。要知道發病的原因,有必要先了解病人的飲食習慣,亦即在多長的時間中以何種頻率攝取了什麼食物。

或許有不少病人記憶不全或草率應答,但如果醫師耐心詢問,相信可以了解很多事情。例如現在同樣每天喝一杯牛奶的人,是出生後立即攝取奶粉,還是成年之後才養成喝牛奶的習慣,會造成不同的結果。 

調查癌症病人的飲食習慣,可以發現大多數人都習慣攝取大量葷食,如肉、魚、蛋、牛奶等動物性食物。而且,愈年輕發病的人,通常也愈早開始頻繁而且大量的攝取動物性食物(特別是肉類和乳製品)。乳癌、大腸癌、攝護腺癌、肺癌、肝癌、胃癌等,雖然引發的癌症種類不同,但這種傾向卻是共通的。

不論罹患任何癌症,幾乎沒有例外,病人的腸相都不佳。因此,我認為身體某個部位出現癌症的病人,很可能也伴有大腸息肉,甚至大腸癌,建議務必接受大腸鏡檢查。

我提倡大腸鏡檢查,也為不少癌症病人做檢查,結果正如前面所預料的。臨床結果顯示,特別是罹患乳癌的女性和罹患攝護腺癌的男性,出現大腸異常的比例相當高。

由於這項結果,使得乳癌和攝護腺癌的病人接受大腸檢查已非常普遍。讀者中如果有人罹患這些癌症,最好盡早接受大腸鏡檢查。 

❝飲食所引起的癌症,並不會立即發病。過去長時間的飲食習慣,會不斷地在體內累積。因此不能因為眼前沒有發生症狀就掉以輕心。❞

所謂「持續就是力量」,千萬不可輕忽,「持續」不論在好的方面或壞的方面,都能形成可觀的力量。

《不生病的生活:新谷飲食法,全美首席胃腸科醫師的健康秘訣【全球暢銷360萬本慶功版】》,作者:新谷弘實,如何出版圖/《不生病的生活:新谷飲食法,全美首席胃腸科醫師的健康秘訣【全球暢銷360萬本慶功版】》,作者:新谷弘實,如何出版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