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終

有一種愛是放手:46歲弟腦傷成植物人,親姊斷然決定讓他解脫

若不是生命失去了意義,人們怎會想放棄生命?
有一種愛是放手:46歲弟腦傷成植物人,親姊斷然決定讓他解脫 《有一種愛是放手》/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自殺求死之人多半為了終結生命,而非追求死亡,臨終病患也是如此。到目前為止,我還沒遇過為了死亡本身而求死的病人。事實上,愈是千方百計想掙脫生命的人,往往也愈是看中生命的『意義』」。(本文節錄自《有一種愛是放手》一書,作者:畢柳鶯,以下為摘文。)

若不是生命失去了意義,人們怎會想放棄生命?

「意義」這兩個字,正是根本之所在。若不是生命失去了意義,人們怎會想放棄生命?我母親的斷食善終就是因為生命沒有了「自由」、「意義」與「尊嚴」。

她的死亡反而帶來了更大的「意義」,為許多人帶來啟發。我深信她的靈魂持續的帶領著我,讓我的生命出現了更大的「意義」。

有位姊姊因為46歲的弟弟嚴重腦傷後又合併腦中風(醫師說一輩子都是植物人了),要求撤除鼻胃管讓弟弟解脫,她所了解的弟弟不願意這樣活著。

醫護人員的回應是:「這是一條人命耶!」是啊,這是一個生命,姊姊就是重視弟弟這個生命未來幾十年的品質、尊嚴和意義才會提出這樣的要求。

醫護人員如果只站在自己的角度來思考,確實是會覺得這是一條人命,不能讓死亡案例又增加一例。也許醫護人員的腦中,病人死亡就是失敗,根深柢固要讓病人活著,沒有想過病人將以什麼狀態活著。

這位姊姊就反問這位護理人員:「你們治療了這麼多病人,有追蹤這些病人和家屬後來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嗎?」

若不是生命失去了意義,人們怎會想放棄生命?(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圖/若不是生命失去了意義,人們怎會想放棄生命?(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斷食往生等於自殺嗎?

我個人對於斷食往生是否是自殺並不介意,自殺的對與錯、是與非都是人們受到過去經驗影響而產生的執念。對於斷食善終的病人和家屬而言,這個行為是追求病人的最大利益。

經過充分準備,有親密的陪伴,對家屬而言是珍貴而圓滿的體驗,對整體社會而言不但沒有傷害還有益處。那麼其他人執著於這是否是自殺,對於當事人和家屬來說又有什麼好在乎的?

不過這不代表我鼓吹自殺,我只是同理自殺者有其苦衷。我的舅舅因為小腦萎縮症癱瘓在床數年後,用床頭收音機的電線繞頸自殺。表姊在上班中,聽到家有急事的廣播,回到家看到父親整個頭臉腫大成紫黑色,嘴巴張開,舌頭吐出。

這個父親在世上的最後一面、最後的景象,像惡夢一般縈繞腦海不去,讓她無法入眠。每當聽到自殺兩個字,就全身顫抖,甚至忍不住哭泣。她花了十幾年的時間,接受心理治療,才走出來。

我同情、憐憫舅舅做了這樣的選擇,我相信他不知道這種無預警、暴力式的自殺,會造成親人多深的創傷。要是時間可以倒轉,我會告訴舅舅,斷食往生是沒有痛苦,家人又可以好好陪伴、好好告別的善終,生死兩無憾。

雖然廣義來說,母親的斷食也是自主終結自己的生命,但是其後果和影響,與舅舅的自殺有天壤之別。

《有一種愛是放手——《斷食善終》2,從第一手個案經驗、觀念迷思到法規醫療協同,拿回生命自主權,有尊嚴、無懼無憾的安詳離世》,作者:畢柳鶯,麥田出版圖/《有一種愛是放手——《斷食善終》2,從第一手個案經驗、觀念迷思到法規醫療協同,拿回生命自主權,有尊嚴、無懼無憾的安詳離世》,作者:畢柳鶯,麥田出版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