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寒露節氣到,代表陽氣漸退,陰氣漸生,天氣逐漸轉涼。因此,在日常保養上,除了謹記「秋燥養肺」的秋季保養原則,在飲食上可適度吃些有益潤燥、補脾胃、養肺潤腸的食物外;適度泡腳、做好足部和腹部保暖,避免寒氣入侵也很重要!
「寒露」的意思,是此時的氣溫比白露時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結成霜了。若白露節氣標誌著炎熱向涼爽的過渡,暑氣尚未完全消盡,早晨可見露珠晶瑩閃光,那麼寒露節氣則是天氣轉涼的象徵,代表天氣由涼爽轉向寒冷,露珠寒光四射。
寒露節氣後寒意猛增,自然界中陰陽之氣開始轉變,陽氣漸退,陰氣漸生。此時正是人體陽氣收斂,陰精潛藏於體內之時,養生應以保養陰精為主。
寒露腳不露!氣溫下降明顯,留意腹部、足部保暖
《月令七十二集解》:「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寒露期間,氣溫明顯下降,且俗話說:「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白露節氣一過,穿衣就不能再赤搏露體,寒露節氣一過,應注意足部保暖。
隨著天氣轉涼逐漸增添衣物,但添衣不要太多、太快。適度接受一些寒冷可以提高皮膚及鼻黏膜的耐受力。另外,秋季是腹瀉的多發季節,應特別注意腹部保暖。
寒露起居應早睡早起:起床前莫忘舒展筋骨、防血栓形成
人們起居時間也應順應節氣時間調養。《黃帝內經》:「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寒露起居應早睡早起,早睡可以順應陰精的收藏,早起則可以順應陽氣的舒達。
現代研究也證實,秋天適當早起,可減少血栓形成;起床前多躺幾分鐘,舒展活動一下全身,也可以預防血栓形成。這類疾病在秋末冬初發病機率高,發病時間多在長時間睡眠的後期,因為在睡眠時血液在腦血管的流動速度變慢,故血栓容易形成。
圖/Unsplash by Charles Chen
防咳嗽、皮膚乾「秋燥症」上身吃對食物,中醫推2藥膳粥調理
賴睿昕中醫師說明中秋之後天氣乾燥,易出現口渴、咽乾、皮膚乾澀等秋燥病,應多吃甘、淡滋潤的食品,既可補脾胃,又能養肺潤腸,可防治咽乾口燥等症。
寒露飲食推薦
水果有梨、柿子、香蕉等;蔬菜有胡蘿蔔、冬瓜、蓮藕、銀耳等及豆類、菌類、海帶、紫菜等。
早餐應吃溫食,最好喝熱藥粥,梗米、糯米均有極好的健脾胃、補中氣的作用。以下就推薦幾道熱藥粥給大家:
玉竹沙參玉米粥
材料:玉竹20公克、沙參20公克、玉米100公克、梗米100公克。
作法:將上述藥材洗淨瀝乾,連同玉米及梗米一同放入鍋中煮沸熬成粥即可食用。
作用:玉竹具有養陰潤燥,生津止渴的功效;沙參具有養陰清肺,益胃生津的功效,合用可以養陰潤肺,適合秋天乾燥的季節食用。
黃精栗子粥
材料:黃精50公克、栗子50公克、梗米100公克。
作法:將上述藥材洗淨瀝乾,連同栗子及梗米一同放入鍋中煮沸熬成粥即可食用。
作用:黃精具有滋腎潤肺,補脾益氣的功效、栗子性溫、味甘平,具有養胃健脾、補腎強精、活血止血的作用,尤其適於老年人腰腿痠痛、關節痛等。
圖/中醫推薦適度進行穴位按摩,對於寒露養生也有好處。僅為情境配圖,取自Pexels
寒露節氣不只適合泡腳!中醫推3穴位按摩,養生不求人
俗話說「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白露節氣一過,穿衣就不能再赤搏露體,寒露節氣一過,應注意足部保暖。因此,想要維持足部和身體暖和、暢通氣血,除了泡腳外,適度按摩腿部、手部穴位,也有一定助益。
太淵穴
位置:位於掌後腕橫紋橈側端,橈動脈的橈側凹陷中。
功效:為肺經穴位,具有宣肺平喘、止咳化痰、清咽消腫、調氣血和通血脈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咳嗽、氣喘、喉嚨腫痛等症狀。
足三里穴
位置:小腿前外側,外膝眼下3寸,脛骨前緣外一橫指處。
功效:為胃經穴位,具有調理脾胃,和腸消滯,清熱化濕、強壯體質的功效。可用於腸胃不適、消化不良、腸胃脹氣等症狀。
尺澤穴
位置:肘橫紋上,肱二頭肌腱的橈側緣。
功效:為肺經的合穴,具有肅降肺氣、清泄肺熱、滋陰潤肺的功效。可用來治療呼吸系統的疾病,例如咳嗽、氣喘、咽喉痛等。常按尺澤穴可緩解呼吸道症狀的不舒服。
(本文作者為翰鳴堂中醫診所主治醫師──賴睿昕中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