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今2024年大暑節氣落在7月22日,民間諺語云:「熱在大小暑,好有雷陣雨」指的便是大暑是一年中暑氣最盛、氣溫最炎熱的時期,且常會有午後雷陣雨出現。由此可知,此時台灣氣候又濕又熱,除高溫濕熱會讓人中暑外,更容易使暑濕侵犯人體,究竟身體濕氣重,會出現哪些症狀?大暑吃什麼最消暑、祛濕?綠豆湯、酸梅湯有幫助嗎?
大暑是二十四節氣之中的第十二個節氣,介於小暑和立秋之間,今2024年7月22日便會正式踏入大暑。
翰鳴堂中醫診所院長賴睿昕中醫師表示,大暑是夏季最後一個節氣,亦是全年暑氣最盛的日子,平均氣溫超過30度,此時地面的熱氣不斷上蒸,酷熱天氣對人體容易造成不良影響。
大暑分三候:台灣夏天濕又熱,盛夏濕邪易侵犯脾胃
大暑可分三候:「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從一開始輕羅小扇撲流螢,然後天氣逐漸悶熱,空氣濕度增加,大地也跟著濕潤起來。《二十四節氣解》也提到:「大暑,乃炎熱之極也。」
面對這樣炎熱的「大暑」節氣,身體可能出現哪些疾患?我們該如何預防保健呢?為了適應炎熱的氣候,皮膚會透過出汗來調節體溫,適應暑熱的氣候,但夏天同時也是暑濕之氣最易侵犯人體的季節!
(延伸閱讀:大暑節氣前後防中暑!陰暑、陽暑症狀這樣分,中醫教預防茶飲)
身體濕氣重症狀有哪些?頭暈、胸悶、嗜睡、腹脹、消化不良…當心
尤其台灣地處熱帶與亞熱帶,夏季的氣候特徵是以「濕」和「熱」為代表,包括了6、7月的多雨悶熱潮濕,以及7、8月盛夏的高溫炎熱。若是人體本身汗孔調節功能不佳,或貪涼喜冰飲,除了容易產生中暑的症狀外,也常合併出現因「暑濕」引發之全身和腸胃症狀。
盛夏的濕邪最易侵犯脾胃的功能,導致消化吸收功能低下。如果因為過食辛辣後又飲用冰飲或生冷瓜果,很容易讓脾胃受損,脾胃運化功能失調,會造成水濕停滯,內外濕邪引動;讓原本已經虛弱的脾胃功能更加低落,出現倦怠、精神萎靡、嗜睡、頭暈、胸悶、腹脹、消化不良、食慾不佳、四肢沉重等濕邪引發的症狀。
圖/烏梅口感溫和、微酸澀,可以斂肺、生津止渴、改善慢性腹瀉。freepik by stockking
防高溫脫水,大暑養生巧喝加味綠豆湯、酸梅湯調理
賴睿昕分享,《內經》有云「壯火食氣」。過度炎熱的天氣容易損傷人體的陽氣,加上熱逼汗出,大暑之時人體的津液亦都容易消耗。暑熱耗氣傷津,輕則令人精神不振,重則導致中暑,體溫過熱不降,或可能會危及生命。
尤其小孩、長者、心臟病、高血壓患者及肥胖人士,都較容易受暑熱影響,起居生活需注意避暑養生,應盡量避免在炎熱天氣下進行劇烈運動,減少暴曬,帶備並補充足夠水份,以防脫水。室內環境應保持清涼通爽,打開窗戶及風扇或空氣調節系統。
夏天因高溫、炎熱也容易使人體容易出汗。但若本身體質偏虛弱或汗孔開闔失調,易導致氣隨汗泄,出現氣津兩虧的症狀,常見的不適有大汗出後覺乏力倦怠,口乾渴、頭暈、手足心熱、身燥熱、便秘、小便色偏黃等症狀。
建議民眾在炎炎夏日,不妨可適度以陳皮、山楂、甘草等容易取得的中藥材入菜,居家DIY自製加味綠豆湯、酸梅湯等簡易食療,來幫身體消暑、健脾祛濕:
消暑綠豆湯
綠豆湯材料:綠豆40公克、蘆根10公克、陳皮5公克、薏苡仁10公克。
綠豆湯做法:將上述材料洗淨,加入1000cc水中煮沸後放涼即可以用。
綠豆湯功效:綠豆清涼解暑(消暑)又解毒,蘆根清熱生津、除煩止嘔,薏苡仁健脾祛濕,陳皮理中焦之氣,適合夏季快中暑時飲用。
解暑酸梅湯
酸梅湯配方:烏梅10顆、山楂15公克、甘草10公克、冰糖3公克。
酸梅湯做法:將上述材料洗淨,加入適量水浸泡15分鐘,煮沸後改用文火煮1小時,最放再加入冰糖即可飲用。
酸梅湯功效:烏梅生津止渴、山楂消食化積又開胃,適合夏日消化不良、食慾低下時飲用。
最後要提醒民眾,大暑時節平日要多喝水,並於日常飲食上多吃些有助清熱、生津、養陰的食物,例如:木耳、蓮藕、百合等;少吃辛辣、刺激、燥熱、油膩、過甜的食物。此外,此時節最容易引起腸胃不適,在飲食上應避免過分貪涼,過多食用生魚片、涼麵、冰飲、冰品等生冷食物。
(本文作者為翰鳴堂中醫診所主治醫師──賴睿昕中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