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

從林靜芸照護林芳郁經驗學習,認知症需要「整合照護」

【專家觀點】
從林靜芸照護林芳郁經驗學習,認知症需要「整合照護」 從林靜芸照護林芳郁經驗學習,認知症需要「整合照護」。僅為情境配圖,取自freepik

由於認知功能的退化,使得患者逐漸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此刻,照護者如何提供「適宜的」從藥物治療到生活照護,更為重要,是認知症患者生命延續的關鍵所在,在林靜芸醫師的書中,得知:她是如何從醫療照護走向生活照護的心得,強調「好的醫師難尋」,最終她將自己定位在照護經理人(Care Manager)上,可見照護經理人、照護計畫的重要性。

照護認知症長者必須重視醫療需求,認識認知症專科醫師團隊

由於認知症發病年齡大都在 65 歲以上,高齡者生理狀況隨著年齡增長出現更多的疾病,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往往伴隨著高齡者,根據衛福部健保署統計資料,台灣 65 歲以上長者三高比例高達五成,三高亦是認知症危險因子,因此,在照護認知症長者,必須重視醫療上需求。

除了,認知症專科醫師還包括:腦神經內科醫師、高齡精神科醫師,還可有賴照護者(家屬)依照患者生理需求,自行組成醫療團隊,可能包括:高齡醫學科、心臟科、腎臟科、新陳代謝科、復健科、皮膚科、牙科、營養科等醫師專業人員,也就是與患者經常門診的醫師,建立起溝通諮詢的管道,尋求醫療照護上支援。

高齡醫學門診提供「周全性老年評估」,有助提升照顧品質

在高齡醫學門診中,提供「周全性老年評估」(comprehensive geriatric assessment,簡稱CGA),避免僅看單一症狀或疾病。一般高齡者常有多重共病(Comorbidity)問題,也就是罹患一種以上的慢性疾病,身體各系統恆定性較差,再加上合併其他心理或社會問題,需對高齡者複雜多樣的相關身心問題要能及早檢測出來。再者,多重共病所導致所服用藥物過多,形成多重用藥(Polypharmacy),容易出現藥物相關交互作用及副作用所產生的問題。

同時,除可能因看不同科別的醫師,出現多重用藥,還有可能出現不適當用藥,對於藥物使用合理劑量、藥物使用合理時間、用藥具有明確適應症、藥物交互作用等,需要持續監測藥物使用效果,及由一位醫師或藥劑師將長者所有服用的藥物與方式等進行檢視。

老年周全性評估,不僅針對疾病方面的評估,還包括心智、情感、社會、以及居家環境方面的評估。

具體的內容包括:患者基本資料、個人史、家族史、功能性回顧、認知功能評估、老年憂鬱評估、生活品質評估、功能性評估、跌倒評估、營養評估、壓傷(壓瘡)評估、疼痛評估等。

(延伸閱讀/照護是門跨學科的整合知識與技能,林靜芸給先生林芳郁的告白:「謝謝你留下來陪我」

進行周全性老年評估的目標:增進高齡者生活品質,維持高齡者良好生活功能狀態,避免肌少症、失能、認知功能退化、預防跌倒,使高齡者維持生活的獨立性及較佳的生活品質,也避免去看不同專科的醫師,因各自專科所關心的是該專科的器官或疾病,忽略長者整體性、從生理到心理、從居家到生活、從藥物到營養等綜合性面向。

老年評估著重於功能的評估,是在於功能狀態不只是評估的面向之一,同時也是可以增進或維持的最終結果。經由臨床研究顯示,完整周全性老年醫學評估可以改善存活率、降低醫療費用、減少急性病房使用、達到照顧品質提升

一般高齡者常有多重共病問題,身體各系統恆定性較差,往往也會合併其他心理或社會問題。僅為情境配圖,取自freepik圖/一般高齡者常有多重共病問題,身體各系統恆定性較差,往往也會合併其他心理或社會問題。僅為情境配圖,取自freepik

照護者建立患者醫療照護日誌,有助醫師診斷進行綜合判斷

有了這些資訊,有助於照護者建立患者醫療照護日誌,將患者目前生理狀況、所看各科門診紀錄、每天所服用藥物及保健品、每天的生命徵象(vital signs)數據、過去及最近驗血驗尿紀錄、睡眠及飲食狀況、平日運動、活動內容等,建立患者的醫療照護日誌,畢竟醫師不是算命仙,無法根據面相、測字來診斷,重視實證醫學的今天,醫師必須根據患者實際數據、照護者觀察及患者自我感受等來對照醫學及所學問診經驗來進行綜合判斷。

認知症患者因認知功能逐漸缺損,慢慢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無法清楚記得何時服藥、何時不舒服、何時出現精神行為症狀(BPSD)、何時該量測生命徵象、過去及最近驗血驗尿紀錄等資料,就必須有賴於照護者協助、支持他進行紀錄,隨著他自主生活能力的不同階段,提供不同程度的協助與支持,並非一開始將認知症患者視為什麼都不會、都不懂,給予鼓勵、尊重,讓他維持現階段的能力。

醫療照護日誌包括平日所規劃的日常生活活動,也就是在規律化生活中的非藥物生活方式,從懷舊療法、認知療法、現實導向、寵物療法、藝術療法、園藝療法、甚至廚藝、烹飪等,只要是患者原本所具有的能力、興趣、喜好等,均可規劃到日常生活當中,林靜芸醫師的心得是:在生活中也能設計融入很多學習活動

患者在這些活動中的表現,經由照護者實際觀察後,一一記錄到醫療照護日誌,一方面作為醫師等專業人員評估之用,另一方面,可讓照護者階段性評估患者的認知功能是否維持、還是退化,對照醫師的鑑別診斷工具,譬如:影像醫學(MRI)、簡易心智測驗(MMSE)等,可重新規劃非藥物療法的活動難易度。

(延伸閱讀/「他是我唯一的寶貝」林靜芸分享林芳郁失智照顧4細膩日常,用快樂守護摯愛

審視家庭環境、資源、人力,對自己及被照顧者做最好的安排

林靜芸醫師建議審視家庭的環境、資源、人力,對自己及被照顧者做最好的安排,有需要的話記得向外求助,努力過正常的生活。

其實這正是照護資源的整合與規劃,每一個家庭照護資源不一,少有家庭是完美無缺,完全有賴於家庭找出一位照護經理人,由他進行資源的整合、轉換與照護生活的規劃,從家庭的財力、知識、技能、人力、人際關係、社會資源(長照2.0)、家人可配合的時間等加以清點,當家庭人力不足、但擁有財力時,可藉由外聘人力來充實照護人力,林靜芸醫師聘有移工、長照居服員、運動陪伴者等協助她照護林芳郁醫師。

照護經理人的選聘與照護資源的整合與規劃,此一部分很難由外人進行完成,林靜芸醫師照護心得中,不正是將她自己作為林芳郁醫師的照護經理人。她書中指出:照顧者不該一人扛起所有責任,應成為照顧團隊的管理者,尋求政府與民間資源外,同時邀家人組成團隊,會比單打獨鬥更有效率;其次,是盡量過正常的家庭生活

認知症是長期照護:想走的穩與好,有賴資源整合與照護規劃

認知症照護不是一天、一個月或是一年,是一長期照護,規劃與照護的好可能長達 20 年,這長遠的路必須有賴於資源整合、照護規劃、執行評估與檢討,讓家庭、患者維持生活品質,患者有尊嚴,照護者有支持、信心,這條路才走的穩與好。

參考資料:

1. 國內長者三高比例達5成 國健署:年輕也不可輕忽(中央社記者曾以寧台北23日電)2025/4/23 11:59(5/9 17:08 更新)

2. 《別讓記憶說再見:全方位認識失智症》 伊佳奇  天下雜誌出版 出版日期:2017/12/27

3. 《守著記憶守著你:失智症照護全書》 伊佳奇  天下雜誌出版 出版日期:2017/12/27

4. 《趁你還記得:醫生無法教的失智症非藥物療法及有效照護方案,侍親12年心得筆記,兼顧生活品質與孝道!》 伊佳奇 時報文化出版 出版日期:2014/11/23

(本文作者為認知症整合照護專家,長照、認知症政策研究者——伊佳奇)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