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父母或老師懂得適當讓孩子遭遇過失敗與挫折,才能夠讓孩子從中培養韌性,擁有不擔心犯錯、堅強又獨立的能力。
請對孩子說:「沒人犯過這麼有意思的錯。」
老師這份工作每天都帶給我極大的快樂,所以在此我絕不是要攻擊教育體系,因為沒有一種教育系統是完美的。然而在我看來,學校若未教學生「失敗之美」,如同未盡教育責任。
我曾在背景條件十分不同的環境任教:小鎮的普通學校、巴黎的大型高中和名校、近郊條件很惡劣的學校,學生有小鎮居民,也有天龍區的孩子。
從他們身上發現的一些共通點,我認為是需要探討的問題。
學校不太鼓勵個人有「獨創性」
第一個共通點:學生很少因為「犯錯的方式」受到讚美
這點看起來無足輕重,其實不然。「因沒有做作業」而得了很低分,與「因感興趣而偏離作業主題」拿了低分,是不一樣的。我們應該多多讚美犯了「原創性錯誤」的學生,向他們強調:因好奇而失敗、出人意料的失敗,預示著未來會成功。這樣一來,學生更能好好地接納批評,並因受到鼓勵而施展才華,也明白了犯錯並不可恥。
我從多年的教學經驗發現,當學生沒做好某件事時,強調他所展露的「獨創性」有很好的效果。我觀察到在此時,這種態度對學生很受用。
他們喜歡被稱讚:「沒人犯過這麼有意思的錯。」這表示儘管他們提出的主題可能與原始問題毫無關係,卻很吸引人。
或者只要說:「這是一次很好的嘗試。」就足夠了。孩子會感到開心,有時甚至受寵若驚,但絕不會感到受羞辱。
普遍而言,我們應該更關注失敗本身。然而我們往往繼續前行,對失敗視而不見,彷彿它毫無價值、是可恥的。
在法國,學校裡有個經典場景是:學生拿到低分(而這往往是公開的),接著老師帶著全班一起「對答案」。這種做法傳達出的意思很清楚,就是成功只有一種途徑,彷彿我們只該關注成功。這樣的情景屢見不鮮。
當然,在法國這不是唯一的做法。但在一些國家如芬蘭,絕不可能像這樣「對答案」,因為這麼做與個人化學習的原則相悖。
法國學校的一大特色是,由一位老師以同一種方式為全班 30 多名學生上課。儘管漸漸發展出小組學習的方式,每週並安排兩個小時的個人化學習時段,但傳統授課模式仍然占主導地位。
若觀察其他國家的教育體系,可以看出這樣的教學模式多麼容易扼殺一個人的獨特性。
在美國、英國甚至德國,一個班級的學生人數更少,老師與學生之間的個別關係十分緊密。有些英國學校會定期頒獎,既獎勵功課好的學生,也獎勵獲得「當日笨蛋」、「本週笑星」或「最美情人」等稱號的學生。學校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鼓勵學生發展自我的獨創性,這比學業成績更重要。
芬蘭的中學校長諾曼恩表示:「重視學到的,而不是沒學會的。最重要的是,要讓學生覺得自己有擅長的事情。」
芬蘭的學校對於沒做好的作業或失敗的練習,看法完全不同。在法國被視作違反規則的行為,在芬蘭的老師眼裡卻是珍貴的觀點,指引了他們如何引導學生發揮才能。
成功的人生是沒有弱點?還是有強項?
第二個共通點:學校都要求學生改善弱項,而不是優化強項
我參加過幾十次班務會議,在會議中,老師們往往強調學生哪個科目比較「弱」,卻沒有稱讚孩子在其他科目的出色表現。如果一個 14 歲的學生特別擅長繪畫或語文,但數學成績很差,那麼討論主題通常是「如何讓數學更進步」。而在美國或芬蘭,重點則會放在「繪畫或語文的天分對這孩子一生的幫助」。
我們的理想是教出勤奮又「符合標準」的通才。與那些在某些科目表現出色、其他科目較弱的非典型學生相比,老師們更喜歡各科表現均衡的孩子。
在這個現象背後是一種令人質疑的觀點:成功的人生需要什麼?是沒有弱點?還是有強項?是不出錯地運用各種方法,讓自己各方面都比較出色?還是既有優勢,也有弱項,進而展現自我的獨特性?
學校似乎只看重好學生、「符合標準」的學生。但要求孩子遵守規則、不能勇敢做自己,不就是「齊頭式平等」嗎?
如果學校變得不再平等,為何不能轉而成為培養孩子獨創性的地方?
若學校無法傳授相同的知識給每一個學生,為何不強調學生的特殊才能、創造力和主動性?
既然學校不再有標準規範,為何不試著鼓勵勇敢嘗試的學生呢?
(本文節錄自《慶祝我們的失敗》,作者:夏爾.佩潘(CHARLES PEPIN, 1973-),寶瓶文化)
圖/《慶祝我們的失敗》/寶瓶文化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