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

身體缺乏維生素 D,各式疾病找上身!

【專家觀點】
身體缺乏維生素 D,各式疾病找上身!

維生素D3調節身體的鈣平衡,維生素D3可促進腸道吸收鈣,分解骨骼並釋出鈣、且促進腎臟對鈣的保留,維持血清鈣磷正常濃度,而鈣與許多生理功能都息息相關,例如肌肉收縮、心跳、神經傳導、腸道蠕動、骨骼的礦化、腺體的分泌、細胞膜的穩定,因此相當重要。

人體可從食物中攝取維生素D3,此外人體皮膚經陽光照射後,可自行光合成維生素D的前身,經肝臟和腎臟兩次轉化後成為具有生物活性的,因為人體具有合成維生素D3的功能,因此有些學者建議將其列為荷爾蒙更為合適。先前臨床研究發現,維生素缺乏會引起軟骨病和佝僂症,而新近研究證實維生素D3和許多疾病有關,如骨質疏鬆症、跌倒、心臟病、糖尿病、癌症、免疫失調、失智症、和多發性硬化症等。

臨床上定義血中維生素25(OH)D 濃度≥30 ng/ml者為正常值,21-29 ng/ml者為維生素D3不足,<21ng/ml者為維生素D3缺乏。雖然維生素D3很重要,且各國衛生行政當局都建議每日補充量,教科書和保健書籍也多所強調,但研究顯示,人們攝取維生素D3不足,且各國發生血中維生素D濃度缺乏或不足者超過半數,即使在陽光充足的台灣或東南亞國家亦然。營養普查更可發現此一事實,美國強調補充維生素D3,除強調戶外活動增加陽光照射外,在許多超市都可購得維生素D3,在食品、果汁或奶製品也會添加,增加攝取維生素D3機會。

臨床研究指出,許多疾病患者的血中維生素D濃度呈現缺乏或不足,且與疾病的預後有關,包括洗腎病患或心血管病患合併維生素D濃度缺乏或不足者的死亡率較高,維生素D缺乏者會增高血壓、冠狀動脈鈣化、心血管疾病、第一型糖尿病和第二型糖尿病、骨質疏鬆症、跌倒骨折、大腸癌、多發性硬化症的發生率,與發炎、感染和失智也有相關性。

此外,研究指出血中維生素D濃度不足者可能會引起疼痛,與慢性下背痛或肢體疼痛有關,2017年4月報告慢性下背腿部疼痛病患的維生素D缺乏情形較對照組嚴重,該研究共收入145位慢性下背腿部疼痛病患(女/男各103/42),年紀介於35和65歲,結果維生素D缺乏者佔22.8%,不足者佔42.8%, 2017年1月和2月另有研究報告針對慢性下背痛患者補充維生素D的功效;該研究共收入68位慢性下背痛(3個月以上)病患,血中維生素D的基準值為12.8ng/mL,經每週補充60,000 IU口服維生素D3,共8週後血中濃度增為36.07 ng/mL (P < 0.01),且45位病患(66%)達到正常值,補充後疼痛指數和功能指數都顯著改善。

另有2017年5月報告指出,慢性緊張型頭痛的病患血中25(OH)D濃度不足(平均14.7ng/mL),對照組為27.4 ng/mL,病患中維生素D3低於 < 20 ng/mL者佔79%,對照組為25%;維生素D缺乏的病患會出現較嚴重症狀,具統計相關性。

多從事戶外運動有益身體健康,每日更需攝取足量維生素D,有益健康,老年人和停經後婦女每日建議量為800-1000國際單位,應多注意。

(作者為臺大醫學院骨科部主任)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