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罹患乳糖不耐症的情況相當普遍,若人體小腸內的乳糖酶不足,未能消化分解奶製品內的乳糖時,會導致腸漲氣、痙攣和腹瀉。乳糖不耐症分為三種,即原發性、續發性和先天性乳糖不耐症;原發性乳糖不耐症常見於成年人,老年人更高。從孩童時期若維持飲用牛奶,則較少發生;若曾中斷飲用奶製品者,成年後即可能會出現乳糖不耐症。一般認為,牛奶富含鈣、維生素D和蛋白質,對保健骨骼很重要,可減少骨質疏鬆症。
有鑑於缺乏乳糖酶會讓患者減少或不能飲用牛奶和相關食品,減少牛奶類鈣和蛋白質等相關營養的攝取,學理上推論發生骨鬆的風險會增高,但兩者的相關性並無大型的研究證據可供支持,乳糖不耐症與骨鬆症的相關性見仁見智,有些研究發現乳糖不耐症病人較對照組常出現低骨密度,但另有一些研究並未得到此結論。
在2018年11月的骨鬆知名期刊Osteoporos Int.中,以色列學者針對原發性乳糖酶缺乏停經後婦女的骨密度統合分析研究,經篩檢後共收入5個病例照研究進行分析;全部共有2223位受試者,其中763位為乳糖酶缺乏病人;分析結果顯示,乳糖酶缺乏的停經後婦女,其股骨頸、腰椎、橈骨等骨密度值,都顯著低於無乳糖酶缺乏對照組(平均Z值差異0.20,信賴空間 (0.14-0.27),p = 0.000)。可見乳糖酶缺乏很可能是引起骨鬆的風險因子,臨床上應多注意篩檢和及早預防。但也有學者認為,探討飲食的研究不易針對單一食品分析,更容易受到食物間交互作用所干擾,尤其是長期間的研究,因此值得深思。
即使如此,乳糖不耐症病人的骨骼保健,基本上與其他骨鬆防治相同,應從事荷重運動(如步行、爬樓梯、跑步等),健康生活方式(戒煙酒等),和適當飲食。運動有助改善肌力和骨密度,預防骨流失,降低骨折風險;飲食應攝取足量鈣和維生素D,提供製造骨骼的材料;若病人仍有少量乳糖酶,減敏療法也是常用策略,即少量多餐攝食奶製品,或逐漸增加食物中的乳製品比例,以刺激腸道合成乳糖酶;另可選用較易消化或含乳糖量較少的乳製品,如乾酪、含活性乳酸菌的優格等,提高對乳糖的耐受性,減輕症狀。
此外,其他食物鈣源可取自深綠葉菜、菠菜、芝麻、傳統豆腐、豆干、無花果乾、海藻、海帶、甘藍菜、花椰菜、黃豆、小白菜、杏仁、燕麥、帶骨魚罐頭、小魚乾等,或考量鈣劑作為鈣源,以達到每日鈣建議攝取量需求(停經後婦女和老年人每日攝取1,200毫克鈣)。維生素D有利於鈣吸收及骨骼保健,富含維他命D食品包括蛋黃、魚油、海魚、動物肝臟等,停經後婦女和老年人每日攝取800國際單位。臨床上建議檢測維生素D血中濃度,可確實明白其維生素D的含量。蛋白質和維生素K也與骨骼保健有關,應注意補充。若乳糖不耐症病人發生骨鬆時,須適當選用治療藥物,以維護骨健康;及早進行相關骨骼保健,也很重要。
(圖/Shutterstock Tom Wang;本文作者為臺大醫學院骨科教授、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