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今(19)日新增2萬6779例COVID-19本土病例、37人死亡,本土確診中重症及死亡數雙創2個月新低,今日通報最年輕死亡個案為一名20多歲男性,於家中猝逝後確診,經研判死因為罕見「毛毛樣血管」併新冠感染。值得注意的是,今日通報新增境外移入病例達367例,有逐步攀升趨勢。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9)日公布國內新增27,146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26,779例本土個案及367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37例死亡。
通報37死創2個月新低,20歲男「毛毛樣血管疾病」併新冠感染家中猝逝
羅一鈞指出,今日新增37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23例男性、14例女性,年齡介於2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33例具慢性病史、24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19日至7月16日,死亡日期介於7月7日至7月16日。
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今日公布國內新增37人死亡,中重症通報75例,都是兩個月來新低紀錄。羅一鈞說明,今日通報死亡最年輕個案為一名20多歲男性,本身有慢性神經系統疾病,曾接種三劑新冠疫苗。於7月7日在家被發現昏迷不醒、失去意識,緊急送醫已無心跳呼吸及生命跡象,於急診檢驗新冠陽性確診,當日經救治仍不幸過世。
診斷書記載死因為「毛毛樣血管疾病」,毛毛樣血管疾病為一種罕見腦血管疾病,由於患者血管會有多發性的毛細血管不正常增生而得名,一旦發生,患者有可能出現急性的出血性腦中風。不過,因為該個案同時也有新冠確診,所以死因為毛毛樣血管疾病合併新冠感染。另今日無新增兒少死亡及重症個案。
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從今(2022)年1月截至目前,本土病例共累計425萬1,352案,中重症累積達19,372例,其中7,408人不幸病歿;本土病例確診輕症無症狀比例為99.55%,中症比例為0.25%,重症為0.20%。
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22縣市皆有確診!新北破4千例,台中、高雄、台北、桃園、台南次之
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26,779例本土病例,12,476例男性,14,289例女性,14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
個案分布為新北市(4,382例),台中市(3,408例),高雄市(2,922例),台北市(2,848例),桃園市(2,487例),台南市(1,882例),彰化縣(1,336例),屏東縣(969例),雲林縣(788例),新竹縣(710例),宜蘭縣(705例),苗栗縣(670例),嘉義縣(565例),新竹市(543例),花蓮縣(541例),南投縣(509例),基隆市(397例),台東縣(346例),嘉義市(333例),金門縣(265例),澎湖縣(149例),連江縣(24例)。
連五週攀升,境外移入大增367例!周志浩:與國際病例數增加情形一致
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367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202例男性,165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分別自美國(12例)、英國(7例)、越南(6例)、德國(4例)、澳大利亞(3例)、捷克及加拿大(各2例)、義大利、柬埔寨、香港、荷蘭、丹麥、日本、克羅埃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及新加坡(各1例)移入,另321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6月21日至7月18日。
而針對今境外移入大增367例部分,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研判與邊境防疫鬆綁有關,觀察近5週境外移入數,確實有逐漸攀升狀況,與國際Omicron BA.4、BA.5病毒株導致疫情再起走向一致,盼死亡人數持續減少。
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台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