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

心理測驗滿天飛,最好求助心理師

【專家觀點】
心理測驗滿天飛,最好求助心理師

翻​閱報章雜誌或上網搜尋,相信很多人曾看過樣式簡單且內容有趣的心理測驗,不管是愛情取向、性格特質或往後運勢等,透過循序漸進的作答,計分後對照選項,便可迅速將自己歸類,其過程比求神問卜還容易。

然而,摘要式的說明是否屬實?正確性有多高?恐怕就值得商榷。嚴格來說,其僅能算是娛樂用的遊戲,無法與真正的心理測驗畫上等號。

所謂「心理測驗」是用來評量諸多心理行為與特質(如情緒、興趣、人格等)的科學工具,其目的在收集個體某方面表現或反應的資料,並與常模比較,以了解其在團體中與他人差異的情形。

一般而言,完善的心理測驗兼具客觀化、標準化、系統化與計量化等特徵,且需符合以下條件,才有採用的價值:

•  信度:即測驗的可信度。個案在其他時間、地點等接受相同測試,結果仍需維持一致性與穩定性,不會因而有顯著差異。

•  效度:即測驗的有效性。測驗在使用時,要能確實達成其測量目的,發揮應有功能,也就是要名副其實。

心理測驗的種類,依其用途的不同,大致可分為:

1.  智力測驗:用來測量受試者的邏輯推理、抽象思考、問題解決、知識應用等心智能力,也就是所謂的智商(IQ)。常見的有魏氏智力測驗、比西量表等。

2.  成就測驗:用來測量受試者經教育與訓練後的實際表現,也就是對特定主題範圍的所知程度。如學業成就測驗、國語文能力測驗等。

3.  性向測驗:用來測量受試者是否擁有從事某特定領域(如音樂、美術、機械等)學習的潛在能力。如青年性向測驗、通用性向測驗等。

4.  神經心理測驗:用來測量受試者腦傷後認知功能(如記憶、語言、辨認、判斷等)的缺損程度,與復健進步情形。如盧尼神經心理測驗、威斯康辛卡片分類測驗等。

5.  人格測驗:用來測量受試者的人格特質,進而歸屬其人格類型。臨床常見的有自陳量表(如明尼蘇達多重人格量表、柯氏性格量表等)與投射式測驗(如羅夏克墨漬測驗、班達完型測驗等)。

另外,還包括特殊的病理診斷測驗(如貝氏憂鬱量表、貝氏焦慮量表與曾氏心理健康量表等)與個人興趣、態度等量表(如庫德職業興趣量表、學習態度測驗等)。但無論如何,依據我國「心理師法」規定,其皆需由具證照的心理專業人員來執行與解釋。

假使您有意或必須接受心理測驗時,為保障個人權益,除需確認實施者為合格的心理師外,也應主動詢問測驗的目的、名稱、理論基礎、實施方式,更重要的是,誰有權接觸該份測驗結果,以便確認資料能獲得保密。

心理測驗並非萬能,一方面準確度需依受試者答題的謹慎及誠實與否來決定,且需綜合晤談、行為觀察等結果方臻完全。但若能事先選擇合適的測驗工具,並妥善利用,相信對當事人了解自我、發掘問題與預測未來發展會有極大幫助。

(本文作者為法務部矯正署高雄戒治所臨床心理師。原文刊載於《自由時報》健康醫療版;本文獲作者授權刊載)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