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難得休假、準時下班,明明開心地想著要做這個、做那個,但放假期間、下班後往往躺在床上滑手機,滑著滑著就時間就過了,這就是大部分人的日常。為什麼那麼多人不能好好進行休閒活動?白天努力工作,晚上應該要好好度過,為什麼總是陷入無精打采的狀態呢?
「難得準時下班,結果什麼都沒做」只能帶著遺憾入睡?
難得準時下班,興奮的A急忙離開公司,回到家洗漱、吃飯,不知不覺已經是晚上七點半了。這時該做的事都做完了,安心感和一整天工作的疲勞湧上心頭,A拿著手機躺在床上。
他打開YouTube頻道,輕鬆觀看訂閱頻道上傳的影片,突然覺得「很委屈」,這樣看著YouTube跟平常沒兩樣,但今天是好不容易準時下班的日子,他原本想好了要去散步、擬定旅行計畫、找一些家飾品、更新部落格文章、報名上瑜伽課等,但是這麼寶貴的時間,最後卻只是躺在床上滑手機。
他突然急了起來,關掉影片,A開始思考剩下的時間該做什麼,但是下班回來都已經過了這麼久了,好像也不能做什麼。想想可以用手機上網找一找家飾品,但隨便滑了一下,沒看到什麼中意的,很快就放棄了。
「還是等週末再帶著筆電去咖啡店好好查查吧,感覺這需要一點時間來找。」把手機畫面關掉前瞄了一眼,不得了了,不知不覺已經九點半了!一想到再過一會兒就得上床睡覺,他的心裡更焦急了。
A想想不能浪費,應該趁機看一下平常沒有時間看的電影。於是他打開網路串流平臺Netflix開始瀏覽最近推薦的電影目錄。為了挑一部電影來看,又花了一點時間,但最後他還是沒能決定看哪一部電影。因為他覺得看起來好像很有趣的電影,就會先上網搜尋,看看專家評論、其他人的觀影分享,為了「驗證」又耗掉了時間。
不知不覺 11 點了,「難得準時下班,結果下班後什麼都沒做」,A只能帶著遺憾入睡。很多上班族應該都有像A一樣的經歷,對閒暇時間都有自己的規畫,但因為時間和費用的考量,還有莫名的壓力和疲勞,大多數的人都無法享受夢想中的休閒生活。
明明開心地想著要做這個、做那個,但下班後往往躺在床上滑手機,滑著滑著就睡著了,這就是大部分人的日常。為什麼那麼多人不能好好進行休閒活動?白天努力工作,晚上應該要好好度過,為什麼總是陷入無精打采的狀態呢?
對自由時間、休假日沒有具體計畫,易經歷「休閒焦慮」
圖/說到「旅行」,大家會想到什麼?freepik by EyeEm
心理學家巴尼特(Barnett)指出,我們對休閒活動與固有觀念有關。提到休閒活動,一般印象就是感覺很有趣,不管什麼時候做都很好,似乎只有讓生活幸福的一面。
但事實上並非如此,巴尼特發現,若對於自由時間、休假日沒有具體計畫,那麼就會經歷一種壓力和不安,他稱之為「休閒焦慮」(Leisure Anxiety)。
事實如此,休閒活動也會讓人感到負擔,從最近與休閒相關的國家統計資料發現,許多人對於休閒生活都曾有過負面經驗,「擁有自由時間反而增加心理負擔」、「從事休閒活動卻增加疲勞感」。
旅遊是很多人喜歡的休閒活動,為了休息、抒解日常生活的無聊、想看看新的風景、認識新朋友、為了盡情享受自由等各種理由,人們常利用特休或連假安排旅行。
說到「旅行」,大家會想到什麼?在機場準備出境的景象、在某風景名勝享受愉快時光、晚上在飯店享用甜點欣賞夜景、和家人或朋友一起開心合照⋯⋯應該都是些陽光、愉快的畫面吧?
但實際上很多人聽到「旅行」,就會開始感到負擔、壓力、不安、退縮。除了休閒活動帶來的額外消費、制定旅行計畫的苦惱之外,甚至會拿別人的旅行計畫和自己的計畫進行比較;真要下定決心旅行,也會產生各種消極的想法。
「強迫休閒」情況與工作狂、強迫性思考有高度相關性
許多心理學者觀察到人們實際上會因休閒生活而苦惱,因而提出了「強迫休閒」(Leisure Obsession)的概念,其中分為「對休閒的執著」和「對休閒的固有觀念」兩種概念。
首先,對休閒的執著,是指過度投入休閒活動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壓力和負擔感,人們會為了休閒活動投入過多的時間和費用,產生要比別人更好的想法而受折磨、因安排休閒活動而感到壓力,甚至是對沒能更好地度過休閒時間而後悔,都屬於這種情況。
第二,對休閒的固有觀念,是指大多數人認為休閒時間一定要有價值、有意義,安排休閒活動必須符合經濟效益、休閒時間一定要做些什麼活動、休閒活動必須是有趣的這些想法。
心理學家發現,對休閒的固有觀念越強烈的人,會為了「更好的」休閒,蒐集各種訊息、增加休閒時間、增加休閒活動的種類,但結果對休閒活動的滿意度卻更低。也許大家會覺得休閒就是玩得越開心越好,但實際上休閒活動也要適當,過與不及都不好。
另外,在相關研究中發現,「強迫休閒」與工作狂、強迫性思考也有高度相關性,可以說努力工作的人把對休閒的努力,也理解為工作的延續。連休閒也被視為一種必須解決的問題或需要征服的對象,所以分析休閒,努力尋找合理的「方案」。
因放假、休閒活動倍感壓力?善用心理學3建議好好休息
在此,我想對因休閒活動而倍感壓力的人提出三點建議:
第一,思考休閒的本質
如果在計畫休閒活動的過程中不知不覺感到壓力,就有必要先回想一下自己是不是「為了休閒而休閒」,而不是「為了休息的休閒」。
第二,不要和他人比較
現代人比工作、比薪水、比房子,連休閒活動也成為比較的項目,這樣只會引發心理上的萎縮感與相對剝奪感。也就是說,休閒的目的不該只是為了在社群網站上留下按讚數多的美照。
第三,創造屬於自己微小卻珍貴的閒暇時間,並養成實踐的習慣
「強迫休閒」來自「好像什麼都沒做」的焦慮和「必須過得有價值」的負擔感,因此必須在這兩個想法中折衷。找個有適度價值、適度容易的休閒方式,毫無負擔地開始;過程中若想投入更多,再逐步增加時間和費用即可。反過來,如果感到壓力越來越大,就逐步減少休閒比重,專注於其他工作,這樣較能取得平衡。
(本文節錄自《大人系聰明心理學:50個趣味心理學培養成長心態,找回生活掌控感》一書,作者許用會,原著허용회,譯者馮燕珠,大好書屋)
圖/大好書屋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