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頑固、易怒、不安、防禦、失序,是照護者面對失智症患者時,常需感受到的情境與情緒狀態。究竟面對長輩有失智症溝通技巧要注意哪些事?其實,失智陪伴照護真的可以不一樣!一起跟著專家的心理與行動引導建議,善用「好人技巧」,從「不生氣」、「好好說話」開始,減少衝突、不耐和煩躁,讓照護與被照護者彼此更輕鬆幸福。
「想不起來」與「無法正確推理」造成的混亂
除了後設認知外,還有各種大腦的認知功能(腦袋的思維活動)也會發生障礙。
「記憶」障礙
記憶障礙是最具代表性的失智症症狀。可分為以下兩種類型:「記不住」、「想不起來」。兩者各有自己的特徵,不能只用「健忘」一詞將之混為一談。
▋記不住
•記不住最近或幾分鐘前發生的新事情
•重複發生了好幾次的經驗、帶有強烈情緒的經驗,卻很容易留在記憶之中與情緒有所連結的記憶,稱作「情緒性記憶」。尤其是不安、憤怒等負面的情緒更容易留在我們的記憶裡,讓人想抱怨「想記住的事情記不起來,想忘記的事情卻忘不掉」。
▋想不起來
•完全從記憶裡消失(忘記)
•如果沒有契機、提示或幫助,就想不起來
•即便想起來,時序也會很混亂,導致記憶與事實不符
•當記憶有部分的空白,會用主觀思想創造出假記憶填補進去
患者無法順利回想事情,使「實際發生的事情」與「本人認知的事實」有所差異,於是常導致人際關係方面的糾紛。
「推理」障礙
對於肉眼看不見的狀況與資訊,進行大致推測的能力,稱作「推理」。
舉個例子,假設你人在外面卻突然發生嚴重的腹痛。雖然前面的公園有廁所,但你會不會「擔心裡面沒有衛生紙」?這個時候,你推測的是「公園廁所裡可能沒有衛生紙」。
但假如把場景從公園換成是百貨公司或公司的廁所呢?應該就不會擔心「裡面可能沒有衛生紙」了吧……這是因為你推測那裡有衛生紙的機率很高。
然而一旦罹患失智症,推理能力就會顯著下降。患者的狀態會變成「無論是公園、公司或百貨公司,都無法判斷出那裡有沒有衛生紙」,因此,患者總是要在口袋或包包裡預先放入大量衛生紙才能安心。
推理障礙也會導致以下的其他狀況:
•*即便人在家裡,也無法判斷自己身在什麼場所,所以說出「我想要回家」
•無法判斷自己距離上一次上廁所已經過了多久,也無法推測自己可以在什麼時候再上廁所,導致很擔心而一直跑廁所
•*無法判斷現在的季節、氣溫、時間,所以會選擇不適合當下天氣的衣服
•記不清楚他人的長相與名字,所以當體型或髮型相似的人坐在一起的時候,判斷就會失誤,導致認錯人
「計劃及規劃」障礙
烹飪、購物及打掃清潔等事項,無論哪一種做起來都有好幾道順序,必須按照正確的次序及方法去進行。我們需要事先估算、預測接下來該如何進行,安排好所需的工具及條件,再一邊確認狀況一邊實際執行。
而將這些行動化為可能的,就是「計劃及規劃能力」。這種認知功能若有損傷,將會對日常生活裡的各種事情造成不便。
舉例來說,「煮味噌湯」這項任務有以下這些程序:
1. 準備食材(沒有材料就要去買)→
2. 備齊工具→
3. 把水煮滾→
4. 按照順序加入食材烹煮→
5. 調整火侯→
6. 確認食材熟了沒有→
7. 加入高湯及味噌→
8. 試味道→
9. 盛裝入碗。
如果在計劃及規劃方面發生障礙,便會不小心忘記 1 至 9 的某個順序,或是搞錯順序,像是鍋子還沒裝水就先開火等等。
圖/一旦罹患失智症,推理能力就會顯著下降。freepik by karlyukav
啟動過度的防衛本能
上述就是主要會在失智症初期發生的常見認知功能障礙。失智症更進一步地發展後,也會產生以下這樣的認知功能障礙:
▋「理解、判斷」障礙:無法以YES/NO回答的略複雜問題,患者會變得更難以回答;或者無法依據狀況來判斷怎樣行動才正確。
▋「溝通」障礙:無法用適當的言詞表達自己想要傳達的內容,理解他人話語的速度緩慢,無法順暢進行對話。
▋「注意力」障礙:無法將意識集中於某個對象或目標上,也沒辦法適度注意周遭的人事物。病情變嚴重後,就算面前有椅子,患者也會找不到。
▋「日常生活活動」障礙:手腳肌力明明毫無異常,卻會忘記或做不好換衣服、刷牙等從前理所當然能做好的生活活動。
▋「辨識」障礙:視力跟視野很正常,看到常見的生活必需事物時(如廁所、菜刀、湯匙等等),卻無法明白那是什麼而無法使用。
產生這些認知功能障礙後,失智症患者的日常生活會變得如何?答案是「一直感到不安、緊張及混亂」。
若產生了記憶障礙,即便身邊的人說「今天是要去日間照顧中心的日子喔」,患者也記不得。患者也無法明白日間照顧中心是什麼樣的地方,以及為什麼要去。患者會不安地想著:「如果是很糟糕的地方,那自己該怎麼辦?」、「不想去陌生的地方,有沒有可以拒絕的理由呢?」
如果產生了推理障礙,即便身邊的人給予指示「把味噌湯要使用的蔥切好」,患者也會毫無頭緒,不知道該怎麼切。當他人的臉與名字記憶模糊不清,即便患者對這張臉有印象,也會分辨不出是誰,因而感到不安且心神不定。
在日常生活中,每當患者經歷這樣的失敗經驗就會喪失自信,導致面對他人時會備感不安,因此也可能會使得患者出現繭居或憂鬱的症狀。
失智症患者的確會因為後設認知障礙,導致對自身健忘與不適當言行毫無自覺。然而,即便沒有自覺,也不會改變實際行為與現實產生牴觸的事實。
就算患者不明白「為什麼事情會變成這樣」,患者也能實際感受到自己遭受了失敗,察覺到身邊的人擅自決定了自己的事情,並且在自己不知道的時候有了進展;或者家人對自己不記得的事情做出嚴厲提醒或加以責備。
這些狀況只會迫使患者處於不安與混亂之中。
當患者一直處於不安、緊張與混亂之中,便會害怕失敗或被他人攻擊,而出現過度的防衛本能,這也是造成失智症患者「固執」的其中一個原因。
(本文節錄自《不生氣、好溝通的失智症奇蹟照護指南:超級照護員&居服員教你化解固執情緒、從躁動到平靜的安心法則》一書,作者藤原瑠香、坂本孝輔,譯者郭書妤,創意市集出版)
圖/《不生氣、好溝通的失智症奇蹟照護指南:超級照護員&居服員教你化解固執情緒、從躁動到平靜的安心法則》創意市集出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