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茲海默症

2025世界阿茲海默症報告:91%家庭存在對早期認知症復健的6大致命迷思

【專家觀點】
2025世界阿茲海默症報告:91%家庭存在對早期認知症復健的6大致命迷思 2025世界阿茲海默症報告:91%家庭存在對早期認知症復健的6大致命迷思。freepik by rawpixel.com

全世界面對尚無藥可治癒的阿茲海默症(認知症),早已提出「接受它、認識它、與它共存」,也就是與認知症生活在一起,如何能接受它?關鍵就在正確認識它,如此才能與它共存——生活在一起,《2025 世界阿茲海默症報告》更具體提出:科學性的復健(rehabilitation)介入,強調復健對認知症患者生活的重要性。

正如我從 2012 年開始的文章、演講、寫書等均強調:將復健功能融入在認知症患者生活的每一細節、步驟中,以達到穩定情緒、降低精神行為症狀(BPSD)、減緩退化、快樂開心地度過每一天。

87%輕度認知症家庭沒有開展任何科學復健介入

《2025 世界阿茲海默症報告》說明:全球範圍內,87 % 的輕度認知症家庭沒有開展任何科學的復健介入。

為何如此?就在忽略學習、理解、實踐、檢討、修正,誠如我所說的與認知症生活在一起,如何能接受它?關鍵就在正確認識它,如此才能與它共存——生活在一起,所以必須學習:認知功能、不同類型認知症其所受損的腦部部位、腦部不同部位所執行的功能、認知症患者所受損的功能應如何在生活規劃復健活動、該如何就所缺損的功能提供支持與協助等。

今天當所謂認知症專業人員如果都不具備這些知識,試問如何能幫助家庭照護者學習與規畫生活所需?

根據《2025 世界阿茲海默症報告》說明:早期科學居家復健能夠延緩功能衰退 35 %,而「藥物+非藥物生活方式(復健)」的聯合方案,效果比單一藥物提升 41 %。

換句話說,家庭能做的,遠不止「照護」,更能幫助患者延緩衰退、重啟生活自信心

家庭能做的,遠不止「照護」,更能幫助認知症患者延緩衰退、重啟生活自信心。僅為情境配圖,取自freepik圖/家庭能做的,遠不止「照護」,更能幫助認知症患者延緩衰退、重啟生活自信心。僅為情境配圖,取自freepik

早期認知症復健的6大迷思

迷思一:診斷即放棄,等待藥物奇蹟出現

報告指出:確診後放棄介入的患者,3 個月內生活能力衰退風險增加3倍,直接錯過了延長自理能力的黃金期。而現有藥物只能緩解 30 % 左右的記憶症狀,無法阻止日常生活能力下降。

迷思二:過度依賴藥物,忽視非藥物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傳統對疾病的思維,有病 → 就醫 → 服藥 → 康復,偏偏面對目前無藥可治癒的認知症,這一條思維路徑式行不通,必須由家庭照護者在專業人員協助下,學習與規劃出非藥物的生活方式。

報告明確指出:藥物+非藥物方活方式(復健)的效果比單靠藥物提升 41 %。非藥物生活方式介入(如認知訓練、環境改造)已經被列為國際一線推薦。

迷思三:復健是醫師的事,與家庭無關

有些家庭認為復健只能在醫院做,回到家就什麼都不做。實際上,患者 90 % 的時間都在家庭環境中。

報告顯示家人高度參與復健的家庭,患者功能改善率比「僅依賴醫院」組高 63 %。

迷思四:過度保護=關愛

家庭照護者擔心認知症長者做不好、出錯、會出現狀況等,於是替他們做所有事。

報告警示:為患者代勞所有生活上事務的家庭,患者生活能力衰退速度快 2 倍

案例:張阿姨確診後被禁止出門,擔心她會因失去方向感而迷路,3 個月後連「從冰箱拿牛奶」都要提醒。過度保護,反而剝奪了她的生活能力。

迷思五:環境一成不變=安全

有些家庭覺得認知症患者熟悉原本家庭生活環境,也就不整理雜亂環境,不做任何調整與環境改造,還隨意更換傢俱。

報告指出:60 % 的居家意外與環境不適配有關。而通過固定物品位置、貼標籤,就能大幅減少錯誤和風險。事實上,配合認知症患者因認知功能的缺損,除照護上支持與協助,環境支持也是十分重要的項目,無論是無障礙空間、透明櫥櫃、指示標誌、顏色等,都可提升認知症患者生活自主的能力,或減少受傷、挫折的可能。

迷思六:復健必須「高強度」

「每天必須練 1 個小時!」這種要求常見,但效果往往適得其反。

報告顯示:每次訓練超過 30 分鐘,患者抵觸率上升 45 %。最佳方式是「短時高頻」,堅持更容易,效果也更持久,更重要是如何將復健功能融入到認知症患者日常生活活動中,使得生活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具有復健的意義。

執行認知症居家復健的家庭,患者自主完成日常任務比例比未復健組高 65 %,照護者壓力降低 42 %。freepik by dragonimages圖/執行認知症居家復健的家庭,患者自主完成日常任務比例比未復健組高 65 %,照護者壓力降低 42 %。freepik by dragonimages

認知症居家復健的3大原則

走出認知症照護迷思後,還需要明確方向。報告提出了 3 條關鍵原則。

1. 能力保留原則

哪怕做得慢、偶爾出錯,也要讓患者堅持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務,先評估患者現存能力,及因腦部認知功能所缺損可能導致生活能力改變的現況。

關鍵資料:堅持日常任務的患者,6 個月後自主生活能力保留率比代勞組高 58 %。

核心策略:增強認知訓練,通過「看、說、練結合」的方式,幫大腦建立新連接,延緩記憶和注意力衰退通過多感官刺激和重複練習,大腦仍能建立新連接,認知功能保留時間可延長 40 %。

2. 安全優先原則

降低風險不是通過限制行動,而是通過環境改造和工具輔助。

關鍵資料:環境適配後,患者拿錯物品的錯誤率降低 72 %,居家意外減少 60 %。

核心策略:代償策略+環境改造。代償策略,就是用工具填補「認知漏洞」。比如用標籤記物品位置、用計時器記做飯時間。環境改造,就是簡化家裡的空間,固定物品位置,減少患者「做決策」的壓力。

3. 家人協同原則

復健不是患者一個人的戰鬥,需要家屬全程參與。

關鍵資料:家人參與度 ≧ 80 % 的家庭,復健效果比獨自練習組高 63 %。有家人正向回饋的患者,訓練的依從性(願意堅持練)比「沒人鼓勵」的患者高 49 %。

核心策略:三大核心策略都需要家人配合,一起練習、一起改造環境、一起制定計劃。

認知症照護家庭操作手冊3策略

家庭操作手冊下面這份「家庭操作手冊」,每一步都簡單易懂,用的都是家裡常見的工具,中老年人也能快速上手。

策略1:增強認知訓練

①多模態學習法:例如學習「用手機視頻通話」。先看演示,再口述步驟,再貼圖文提示。

梯度練習:第一天陪他練 3 次,第二天讓他自己試 1 次(錯了溫和提醒),第三天讓他獨立完成 2 次,就能逐步獨立操作。

②間隔回憶法:如記住吃藥時間。先 30 秒複述,再 1 分鐘、2 分鐘、10 分鐘,逐步拉長記憶間隔。吃藥時讓他自己拿藥盒,說一句「這是早上 7 點吃的血壓藥」,把「時間」和「動作」綁在一起記,更容易記住。

③興趣融入訓練:在患者原來喜歡的事,如養花、追劇中加入記憶訓練,例如「週三澆水、周日施肥」,既有趣又有效。

看完 1 集電視劇後,讓他說「剛才主角做了什麼事」,練複述能力;不管做得怎麼樣,都要誇他,讓他有成就感。

若患者有「每天早上刷完牙喝杯水」的老習慣,想讓他記住「刷完牙吃血壓藥」,就可以試著這樣做,比如把血壓藥盒放在牙刷旁邊,讓他刷完牙就能看到。僅為情境配圖,取自Shutterstock圖/若患者有「每天早上刷完牙喝杯水」的老習慣,想讓他記住「刷完牙吃血壓藥」,就可以試著這樣做,比如把血壓藥盒放在牙刷旁邊,讓他刷完牙就能看到。僅為情境配圖,取自Shutterstock

策略2:代償策略

①視覺化提示:藥盒用顏色區分用藥時間;衣櫃貼圖文標籤;廚房櫥櫃貼清晰說明,「醬油=炒菜用」「鹽=煮麵條用」,字體要大,至少 3 號字,看得清楚。

②習慣綁定:把新習慣綁定在舊習慣上。比如患者有「每天早上刷完牙喝杯水」的老習慣,想讓他記住「刷完牙吃血壓藥」,就可以這樣做:

第一步,把血壓藥盒放在牙刷旁邊,讓他刷完牙就能看到;

第二步,前一周刷完牙時,輕聲提醒他「該吃血壓藥了」;

第三步,一周後慢慢不提醒,讓他自己形成「刷完牙 → 拿藥吃」的習慣。

同理,想讓他記住「喝完牛奶把杯子放進水槽」,就把牛奶和水槽的位置靠近,喝完牛奶就能看到水槽。報告顯示,用這種方法,患者日常任務的自主完成率能提升 58 %。

③工具輔助:大字計時器提醒做飯,防走失手環保障安全,語音備忘錄提示「關煤氣、帶鑰匙」。不用買太複雜的設備,這三種就夠了。

策略3:環境適配改造

①客廳:遙控器、拖鞋固定擺放並貼標籤,不隨意更換位置。減少「找東西」的麻煩。

②廚房:只保留常用器具,刀具放在帶鎖的抽屜裡(抽屜上貼「刀具=切菜用」的標籤),瓦斯爐裝自動熄火保護裝置。簡化檯面,防止意外

③浴室:鋪防滑墊,安裝 1.1 米高的扶手,在鏡子旁貼洗漱步驟。

④臥室:床頭檯燈開關貼清晰標識,睡衣固定在床頭櫃。床單、被套儘量用固定的花色,不頻繁換,患者更容易適應。

改造時記得問患者的意見,比如「你想把鑰匙掛在門口哪個位置」,讓他參與進來,才會更願意用這些改造後的環境。

實證效果:執行居家復健的家庭,患者自主完成日常任務比例比未復健組高 65 %,照護者壓力降低 42 %;堅持 6 個月的認知訓練+環境改造,80 % 的患者仍能保持生活自理能力。

認知症不是「突然失去一切」,而是一個可以通過復健延緩、改善的過程。不要只盯著「失去」,要看到「還能做什麼」。復健不是遙不可及的大工程,而是可以進入日常生活的點滴行動。只要家庭願意改變思維,就能幫助患者活得更久、更好,減緩退化、維持動態的生活品質。

(本文作者為認知症整合照護專家,長照、認知症政策研究者——伊佳奇)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