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周黃黃的、出現眼周凸起、小顆粒、白白黃黃的斑塊?這可能不是單純的美觀問題,而是醫學上稱為「眼周黃斑瘤」的皮膚疾病!皮膚科醫師趙昭明指出,黃斑瘤常發生於內眼角、上眼皮或下眼瞼位置,這類眼下顆粒看似無害,實際上卻可能是高膽固醇或三酸甘油脂超標,所發出的呼救「身體警訊」。且眼皮黃斑瘤問題無法透過藥物改善,坊間宣稱只要塗抹藥品/藥膏就能消除,大多是錯誤的資訊。
黃斑瘤是什麼?皮膚科醫師解答眼皮黃斑瘤出現原因
趙昭明表示,這類發生於眼瞼,近鼻側內眼角上眼皮、下眼皮、眼袋處,一小點或一大塊的黃色柔軟斑塊,正確的名稱為「黃斑瘤」。
眼黃斑瘤是一種皮下脂肪組織增生,屬於良性腫瘤的一種,沒有惡性病變的可能性,也不會影響視力與神經。臨床有高達 2/3 以上的民眾,是因為覺得不好看、影響美觀,才來就醫。
更值得注意的是,黃斑瘤常呈對稱性分佈,例如右眼有,左眼也很可能出現,這代表身體長期處於高脂肪代謝負擔之下。
黃斑瘤是高血脂釀禍、膽固醇、三酸甘油脂超標警訊?
值得注意的是,這類眼皮下脂肪粒發生的成因,高達 50 %以上與高血脂有關!趙昭明分享,簡單來說黃斑瘤原因就是因為當血液中脂質濃度過高,脂質無法正常代謝,使脂肪、酯化膽固醇等泡沫組織細胞聚積、沉積在皮膚真皮層內而生。且黃斑瘤的特色大多是「對稱生長」,若右眼皮有黃斑瘤,左眼皮八九不離十也會出現。
因此,除了外觀變化,黃斑瘤也是身體健康的「預警燈號」。臨床多會建議患者有眼周黃色瘤問題,除評估是否要接受治療去除外;應盡快安排抽血檢查,檢測血脂肪,確認膽固醇、三酸甘油脂是否過高,同時排查是否已有高血脂、脂肪肝、內臟脂肪過高或代謝症候群等新陳代謝疾病潛在健康風險。
黃斑瘤看哪一科?該去皮膚科,還是新陳代謝科?
針對黃斑瘤看什麼科,趙昭明提到,黃斑瘤的檢查與治療,皮膚科或新陳代謝科都是就診選項之一。皮膚科可評估病灶狀況,安排治療方式;新陳代謝科則可針對高血脂(膽固醇或三酸甘油脂代謝異常)等根本原因進行控制與用藥建議。
黃斑瘤治療是?想去除眼皮黃斑瘤一定要手術嗎?
黃斑瘤怎樣醫治?趙昭明提到,眼瞼黃斑瘤去除過去治療方式多以手術切除、電燒切除、冷凍療法為主。其中手術切除可降低復發率,但可能留下疤痕;電燒切除、冷凍療法則可能需要多次治療才能看到效果。
如今臨床上多採取不侵入式的雷射治療,但由於黃斑瘤是一種皮下脂肪異常增生,病灶深度比較深,雷射後還是有可能在數月以後逐漸長出來,所以有時候雷射治療需要進行 2 – 3 次,才能完全去除。且若身體根本問題(膽固醇超標、三酸甘油脂超標)未改善,治療後還是可能會再度復發、長出。
目前臨床常見的黃斑瘤治療方式包括
手術切除:適合較大或突起明顯的病灶,復發率低,但可能留下疤痕。
雷射治療:非侵入性方式,術後恢復期較短,但可能需 2 – 3 次才能完全去除,且有復發機率。
電燒或冷凍療法:適合黃斑瘤面積較小者,但效果可能不如手術或雷射穩定。
趙昭明強調,無論選擇哪種治療方法,都需由醫師評估後,考量病灶大小、位置、患者期望和復發機率來決定黃斑瘤手術開刀與否。且若不從源頭改善血脂問題,黃斑瘤仍有可能再次長出。

另外,雷射或手術後,照護傷口非常關鍵。由於治療深度較深,術後恢復期通常需 2 至 3 週。
術後修復期間需:
1. 避免洗臉後傷口潮濕,務必擦乾。
2. 減少日曬,建議使用純物理性防曬品。
- 3. 視需要使用醫師開立之消炎或保濕藥膏。
日常保健方面,應從飲食與生活習慣著手:
1. 減少高油、高糖、高熱量食物食用頻率,控制膽固醇與三酸甘油脂。
2. 養成規律運動習慣,促進脂肪與脂質代謝。
皮膚科醫師小叮嚀:
趙昭明重申,皮膚問題可大可小,若出現異常皮膚斑塊要小心這可能是身體發出的呼救訊號,正在反映你的內臟器官、代謝健康出了問題!
現在就檢查一下你的眼皮,有沒有這些變化?若發現眼周出現類似黃斑瘤的病灶,建議盡快至皮膚科或新陳代謝科檢查,確認是否與高血脂有關。也別忘了安排例行性健康檢查,守護內在代謝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