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飲酒與失智症之間的關聯性引起廣泛討論。許多人認為適量飲酒有益健康,甚至有學者認為紅酒中的多酚類物質對心血管或大腦具保護作用,所以喝點無妨。然而,真的是這樣嗎?
一份最近刊登在國外知名期刊《BMJ 實證醫學》(BMJ Evidence Based Medicine)的報告大幅顛覆了上述觀念,明確指出無論是喝多或喝少,只要有喝酒就會提高失智纏身的風險,值得大家關注。
該研究由英國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的臨床高級研究員安雅·托皮瓦拉(Anya Topiwala)博士所主持,其領導的團隊針對兩項大規模調查(註:樣本分別來自美國與英國,受訪者將近 56 萬人,前者平均追蹤 4 年,後者則為 12 年)所獲數據資料進行整理。
研究統計:即使是輕度飲酒者,也無法降低失智風險
統計發現,九成以上的個案坦承平常有飲酒習慣,而最終逾 1 萬 4500 人罹患失智症。進一步的分析顯示,即使是輕度飲酒者,也無法降低失智風險。每週額外增加 1 到 3 杯酒,此舉就會使失智風險提高 15 %。另外,過去有些文獻提到的保護作用其實是統計假象。
研究人員起初發現不喝者與重度飲酒者的失智風險都較高,而輕度飲酒者的風險看似最低。但納入「遺傳風險」與「飲酒基因相關因子」後,結果卻是「任何飲酒行為都與失智風險上升有關」和「飲酒量愈高,失智風險愈大」。這代表過去的「適量飲酒保護說」是一種反向因果關係(reverse causation),也就是失智症早期的腦部退化會讓人減少飲酒,因而造成喝得少的人比較不易失智的錯覺。
研究還發現,酒精依賴的遺傳風險若增加一倍,失智風險也會增加 16 %。這顯示基因與飲酒行為會共同影響失智症的發生。
研究者表示,如此龐大的樣本與長期的觀察,使得研究的可信度相對提高,也能更深入釐清飲酒與失智症之間的因果關係。而減少飲酒或戒酒可能是失智症防治策略中最具成本效益的方法之一。
如果能將酒精使用疾患(alcohol use disorder)的盛行率減半,失智症的病例數可能降低達 16 %,這對於快速老化的社會而言意義重大。
(延伸閱讀/喝酒臉紅是代謝好嗎?基因缺陷易致癌!近 50 %台灣人有「酒精不耐症」不宜飲酒)
有鑑於此,針對飲酒行為,專家建議如下:
圖/僅為情境配圖,取自freepik
酒精無安全劑量,少喝並不等於安全!專家籲留意7件事
◎避免或減少飲酒:
目前沒有安全劑量,少喝並不等於安全。
◎澄清錯誤迷思:
勿相信「少量紅酒護心護腦」的說法,以此作為攝取的藉口只會讓人忽略飲酒的長期風險。
◎學習管理壓力:
若飲酒是為了舒壓,應嘗試其他替代方式,如運動、冥想、社交活動等。
◎留意家族史與遺傳風險:
若家族中有人出現酒精依賴或失智症,應更加謹慎看待。
◎及早戒酒與求助:
若已有酒精使用問題,建議尋求專業協助。
◎推動公衛政策:
政府應透過教育與政策(如提高酒精稅、限制廣告)來降低民眾酒精使用的盛行率。
◎強調長期預防:
減少飲酒不僅降低失智風險,同時也能減少肝臟疾病、心血管疾病、癌症與憂鬱症等的發生率。
(本文作者為法務部矯正署高雄戒治所臨床心理師——柯俊銘)
※【健康遠見】關心您:喝酒不開車、開車不喝酒!未成年請勿飲酒,飲酒過量,有礙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