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明治世代,指同時需照顧年邁父母與撫養子女的中壯年族群,我們身負家庭、經濟與職場多重壓力,尤其當台灣 2025 年之後,走在路上,每 5 人就有 1 人大於 65 歲。2039 年將會高達每3 人就有 1 人是老人,以及 2070 年的「將近一半都是老人」。有將近一半是老人?這樣一來,目前「一個人照顧一個人」的傳統照顧模式,在不遠的將來一定會遇到問題。不誇張,我將它們稱作:三大末日。 三明治世代,必定遭遇的三大末日末日一:照顧人力消失照顧需求增加 → 勞動人口減少 → 國家稅收降低、社福需求卻增加 → 長照與政策經費面臨危機 → 資源匱乏,從偏鄉開始等不到照顧資源 → 三明治世代辭職返鄉照顧或無人可顧 → 勞動力再消失。1.長照補助危機首先, 2025 年之後,65 歲以上退休族群必定愈來愈多、需要納稅的人口卻會愈來愈少,但需要資源的人口數,如:社會福利、勞保退休金、健保、長照等,卻會突然暴增。如果我們只從社會經濟的層面來看,不同世代之間的資源重新分配,通常是社會運作的基礎。例如:青少年能夠接受義務教育,經費是來自於上一代納稅人的貢獻;退休長者可以領取養老金,這也是其他人乖乖納稅背後,資源再重新分配的結果。但我們現在卡住了:臥床的人無法納稅,家庭照顧者更沒辦法納稅。這時,納稅人口愈來愈少、花錢的人卻愈來愈多,未來長照3.0、4.0、5.0,真的還有辦法運作嗎?我們真的還有餘裕,吸引更多人才加入護理師、居服員、社工師等,加入長照體系的行列嗎?在沒有預算之後,居家醫療、居家喘息的服務,真的還能繼續運轉嗎?如果不行,我會十分擔心未來主要照顧者的身心狀態。「想喘息嗎?目前還要排隊等三年喔!」這個標題預計出現在 2030 年的新聞台。2.勞動人力吃緊再來,人力也是很大的問題,少子化意味著「未來更沒有家人輪班照顧」。以我家為例,我們家只有我一個小孩,當爸媽同時臥床,由我來負責照顧勢必成為「唯一解答」。更何況,六都以外的縣市,通常年輕人為了獲取更高的收入,一般都會選擇去都市找工作。日本《國土宏觀設計 2050》這樣說:每一個聚落,消費人口必須大於特定數量,百貨公司才開得起來、銀行才開得起來、電影院才開得起來。開得起來,才會有工作可以做。例如:一般診所、郵局、小吃店的營運標準是周邊至少要有 500人。沒有人,就沒有事業;沒有事業,就留不住人。如果你有加入臉書的「餐飲者老闆社團」就很清楚,多年前台南、雲林的老闆早就大喊著:為何月薪已經高於一般行情,卻沒人來應徵?也因此,就算有人真心想留在家鄉創業、為家鄉盡一份心力,但這些用心的老闆也很難找到員工。最終更開不起店家、留不住年輕人。這就表示,整個台灣即將從鄉村開始老去。又因為女性的平均壽命高於男性,獨居的高齡女性,也將會從鄉村開始大幅成長,失智幅度亦隨著獨居增加。在極度高齡化的時代,可別以為只要不停地存錢存錢、納稅納稅,整個長照系統就能夠運作起來。當大量人力資源,長達八年只能被用在照顧上,其他警備、消防、醫療、甚至是捐血量,這些多半需要年輕人的領域,全都會備受影響。畢竟「人力」又何嘗不是「照顧資源」的一環呢?沒有人力的未來,國家也不可能長期聘請「幾百萬位外籍人力」來輔佐所有生活起居、長期照顧,不可能。例如:當初台灣還有泰國看護,等到泰國經濟也成長到一定的程度之後,泰國人也不來台灣了。更何況,大量引進外國人力之後的影響呢?警備、消防、醫療等領域,會願意接受外國人力嗎?還有,現今政策規定,臥床病人必須接受連續 6 個月的照顧之後,才能申請外籍看護。這段空窗期,不論是選擇「居家照顧服務、日間照顧服務或家人自己照顧」也全是人力的耗損。簡言之,臥床照顧並不是只有影響整個「家庭」而已,再過幾年,就會因為沒有人力,而造成台鐵捷運班次減少、病床數門診數量縮減、滅火救災要輪流排隊等等。最終,等到臥床人數膨脹到超過某個上限,不光是照顧者們,所有人都會被長照困住。整個台灣都會陷於泥沼而動彈不得。在超級無敵高齡化的台灣,我們很可能只能仰賴老人照顧老老人、高血壓照顧中風患者,糖尿病照顧洗腎病人。不然就大家一起臥床,一起躺著乾瞪眼吧。(這就是為什麼預防臥床那麼重要。)3.機構資源要排隊這時你可能會想,下一代沒辦法照顧,不然我多存一點錢,住進安養機構?這條路也不容易。根據台灣智齡科技出版的《智齡數據報告 2025》:在三大類長照服務中,住宿型機構(病人住在機構內)、日間照顧型機構(病人僅白天接受照顧)、居家服務型機構(機構人員上門服務),全台皆呈現資源不夠或分布不均的情況。例如:日照與居服型機構集中於六都,數量遠高於偏鄉及離島地區。「想要住安養機構,有錢也是要排隊。」2023 年就有新聞報導:失能者如需入住住宿型機構,等待時間短則 3 個月,長則一年以上。不光是政策因素,台灣照服員人力短缺、地狹人稠沒有足夠的空間建置機構等等,其實都是問題。那你說排隊等待的這一年,臥床病人該怎麼辦?只能由你回家照顧了對吧?是的,長照補助出現危機、人力吃緊、所有資源都要排隊、一個人照顧一個人。這時就只能由你回家照顧了。請仔細想想,「當自己臥床之後」,由誰負責照顧我;再想想,「哪一位家人臥床之後」,是由我負責照顧。很明顯的,長期照顧之後,我們都將面臨龐大代價,所有人都會受到影響,沒有人是局外人。這還只是第一個世界末日。(再次強調,這就是為什麼預防臥床那麼重要。)末日二:家庭消失長輩臥床 → 青壯年辭職照顧 → 家庭收入驟減、支出暴增 → 青壯年無力結婚、生育延後 → 少子化惡化成無子化 → 未來照顧人力斷鏈 → 壓垮照顧者情緒與經濟 → 家庭功能崩解。1.少子化變成無子化一言以蔽之,如果繼續讓青壯年世代「忙著照顧」,只會讓未來更沒有照顧人力。你想想看,上一代已經晚生了,結果這一代更晚生。所以當爸媽 70 歲需要被照顧的時候,大部分的年輕人才剛存到結婚基金,正在猶豫要不要生小孩。如果爸媽臥床同時,還有小孩要養,那肯定是蠟燭兩頭燒。你說你還有房貸?我看蠟燭直接燒斷了吧?(我也頭痛)同時間,若爸媽沒有太多存款,我相信年輕世代的這筆結婚基金、育兒基金也很快就要花在全家人的醫療花費上了(看護、交通、辭職照顧)。看到這裡,如果是你,是不是也不敢生小孩了?一樣以我們家為例子。爸爸生病之後,我們家少了爸爸的薪水,同時增加了額外支出。這花費不只是表面的「醫療費用」而已:除了看護、醫療、交通等直接費用外,還可能包含輔具輪椅、無障礙設施改裝、液體營養素或固體食材調理、生活耗材等等隱藏支出。爸媽住院時,有時候還想要買點飲料或禮物送醫療人員,這些也都是成本呢!平均下來,每月六至七萬的照顧成本,真的都只是「基本盤」而已,預算根本無上限啊!更別說兩個人若同時臥床,這筆費用就是乘以二。另一方面,照顧者與其他家庭成員的經濟也會受到影響。例如:跑業務的人可能開始績效不佳、做行政職的人必須常常請假;還有些人被迫辭職、被迫提早退休,或轉為「減薪」的兼差照顧,或失去退休金、失去勞健保。根據數據統計,台灣高達 1/10 人口,有 220 萬位上班族正在面臨照顧失能長輩的壓力,其中 65 %還曾考慮「辭職照顧」。根據行政院的調查報告顯示:家庭照顧者通常不是配偶(34.8 %)就是子女(49.3 %),或是子女的配偶(7 %)。說真的,情況已經很明顯了,很多年輕人把結婚與生小孩擺在一起看待,只要不結婚,就有理由不用生。於是台灣的結婚率下降,低到已經與離婚率一樣高。2024 年,台灣生育率依然「世界最低」,甚至首次出現「龍年出生率低於虎年」。晚生、更晚生,或者乾脆不敢生,只會演變成更沒有照顧人力的未來。尤其,「沒有下一代的未來」是難以逆轉的。因為每一戶家庭最高生育數,想必就是「那麼多」。以及,女性適合的生育年齡,也就只有「那段時間」。總有一天,一定會發生「就算鼓勵生育率,也無法逆轉高齡化」的局勢。等到家庭消失、等到 2050 、2070 那年,你我都臥床了,可能也沒有人幫忙照顧了。但問題還沒結束。2.照護殺人據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簡稱家總)統計,2023 年媒體報導的照顧殺人事件達 14 件,死亡人數達 24 人為歷年最高。家總祕書長陳景寧在採訪中表示,長照悲劇的發生原因不單單只是長期照顧壓力大,應該還涉及家庭、經濟等多面向因素。早就「超高齡化社會」的日本,在老老照顧、離職照護,以及同時照顧兩人以上的「多重照顧」方面,已經是現今家庭的日常。與此同時,照顧者終結家人性命的事件,也愈發頻繁地發生。日本非營利公共電視台NHK,在 2015 年挨家挨戶地採訪了《我殺了我的家人:「照顧殺人」當事者的自白》一書中的個案:50 多歲的兒子開始照顧家人的兩個月後,用電線勒死罹患失智症的母親;育有三名子女的 40 多歲單親媽媽,將失智症的母親毆打致死……等等故事。關於台灣的故事,我就先不說了。在前述 2023 年的 14 件照顧悲劇事件中,有 7 件是「50 歲子女照顧 7、80 歲長輩」、4 件是「80 幾歲父母照顧身心障礙中年子女」、三件是老老照顧。簡直與日本一樣。是的,當長照資源不足、照顧人力吃緊、機構資源要排隊、少子化變成無子化、家庭經濟壓力沉重、一個人照顧一個人、照護殺人……「家庭」這個詞,就會漸漸地從台灣消失。講到這裡,聽起來真的很慘吧?為了舒緩你的情緒,我在書末附錄收錄了常用的「照顧者支持資源」、「照顧者可能會用到的資源」,希望能多少幫助到你。我必須強調第三次,這本書不是要寫來嚇你的,請立刻把「照顧好家人」寫進記事本。末日三:產業消失人口負成長+技術與管理人才離職返家照顧 → 勞動力萎縮 → 技術斷層、人事成本上升 → 企業競爭力受創 → 國家經濟動能減弱 → 全產業結構性風險。台灣自 2020 年起正式進入人口負成長,每年出生人數持續少於死亡人數,總人口數穩定下滑,未來台灣人口已不再是「2300 萬人」。少子化的最直接衝擊,就是勞動力逐年緊縮,產業接班人、技術傳承人手也會愈來愈少。在這樣的結構下,如果我們還要臥床照顧,就會再進一步波及企業核心動能。例如:40 到 60 歲,正值經驗與技能最成熟的技術人才與主管階層,若因照顧責任不得不提前退休、請長假,將使企業面臨技術斷層與管理真空,使整體產業競爭力嚴重受到重創。另外,這些熟悉企業運作的職員如果一定要離職照顧,公司又得重新找人補位培訓,絕對又是一大筆人事成本。一樣用日本當例子,日本政府近年意識到企業員工照顧離職的風險,與企業發展出一套「介護休假制度」—要求企業必須提供請假照顧家人的員工,在請假期間還能獲得每日 2/3 的薪水補助。此外,在休假天數用完後,還有縮短工作時間、在家工作等配套方案。然而,實際申請的人數卻不到 10 %!許多上班族擔心請假會影響「晉升機會」,另外,當家人臥床時「就算你人在上班,一顆心一定還是懸在醫院」。甚至,很多人這樣想:如果真的辭職回家照顧,照顧 8 至 9 年之後,年長的自己想再找工作將變得更困難。產業出現危機、經濟出現危機、納稅人數銳減、政策資源限縮……我想我也解決不了。當台灣也成為世界最老,日本曾經的所見所聞,都會變成台灣人眼前的現實。確實是末日對吧?這就是長照的代價,三明治世代很快就會遭遇的三大末日。還記得 2021 年 11 月,我在部落格公布了〈台灣將成為世界最老!不敢生+扶養兩老是什麼樣的未來?即將打敗年輕世代的「三個末日」〉這篇文章,至今已經 30 多萬人點閱,結果大部分的留言都是:拜託了,安樂死快點合法化。我能理解這些夥伴留言的心情,因為我也曾經是照顧者。但對我來說,安樂死、存照顧基金,全都不是整件事情的重點。就算安樂死合法、錢可以消極地解決臥床照顧問題,但是陪爸媽的時光、爸媽健康的那段日子,絕對都是買不回來的,不管你存幾百萬都沒有用。更別提,昏迷不醒的人根本無法「安樂死」。220 萬人臥床,並不只是一件事;而是有人臥床這件事,發生了220 萬次。這樣一來,我們為何不「救一個,是一個」。就算時間真的不夠我們影響 220 萬人,若只能預防 150 萬人臥床,事情有沒有好轉?預防 100 萬人臥床,事情有沒有好轉?當然有!而且跟「什麼都沒準備的現在」相比,環境還好得不得了。雖然我的個人意見並不能代表全台灣人的集體意見,但「不要讓全家人臥床」這件事,絕對比存入第一桶金、有沒有考上台大、家人有沒有留下遺產,是更重要的人生大事。因為家人健康不健康,幾乎關係到你能不能為自己安排未來。千萬別忘了我們不停強調的:有 82 %的臥床疾病是可以預防的;想健康到最後一刻,就是這兩件事:「臨終之前,不要臥床」、「臥床之後,好好離世」。 簡單說,總有一天,我們都必須為「他人的不健康行為」付出代價。(本文節錄自《健康到最後:預防臥床,無憾善終的本事》,作者:減藥藥師 胡廷岳,圓神出版社)
- 大腸癌
編按:台灣當前 40 至 49 歲男女的大腸癌發生率均高居世界前 3 名!台大團隊今天發表最新研究證實,大腸癌篩檢年齡從 50 歲提前到 40 歲,可顯著降低發生率 21 %至 25 %,死亡風險下降…
- 失智
林靜芸醫師《謝謝你留下來陪我》新書發表,揭露了其夫婿林芳郁醫師罹患認知症,更重要的是,林靜芸醫師提供她五年來認知症照護的心得,其中兩項分別是:盡量過正常的家庭生活,以及旅遊。我早在 20 年前,就提出…
- 地震
近年台灣屢遭地震、颱風侵襲,到底緊急避難包和家庭防災儲糧該放什麼?在自然災害頻繁的日本,政府建議家戶備妥至少 3 至 7 天的水與糧食,以因應突發斷電與物流中斷。本文整理最實用的「滾動儲糧法」、特殊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