紓壓

主動與被動的心理諮商,有什麼差別?適合我嗎?臨床案例帶你看懂

【諮商放大鏡】
主動與被動的心理諮商,有什麼差別?適合我嗎?臨床案例帶你看懂 主動與被動的心理諮商,有什麼差別?適合我嗎?臨床案例帶你看懂。僅為情境配圖,取自Shutterstock

在情緒與認知的風格之外,心理師主導與積極介入的程度也是諮商中差異很大的部分。諮商並不是上課,進行的過程通常都不會是單方面的教育與指導,但是理論與個人方式之間還是有很大的差異:「有的心理師會積極主導,有的則是慢工出細活,身為當事人也會有很不一樣的感覺。」有時候遇到步調不合的心理師,常常要花很多時間調適,甚至很多人會因此而結束諮商,如果能夠及早找到與自己步調相符的心理師,對於諮商的成效也會有很大的幫助。

主動主導的對話範例

智詠在大學中是一個熱心助人,只要有同學找智詠幫忙,他都會赴湯蹈火的幫助同學,系上的各種活動也是只要拜託他就有求必應。雖然智詠受到同學的感謝,但內心卻也疲憊不堪,即使如此他還是很難拒絕其他人,特別是他們開始說起自己多痛苦時,總是會開啟智詠於心不忍的開關。 

智詠一開始其實沒有要接受諮商的意思,是因為陪同有需要的同學去諮商中心,而跟著一起申請服務。但沒想到真的開始談起自己的事情時,智詠的負面情緒就無法控制的不斷冒出來,他才開始注意到自己過去忍耐的痛苦原來攤開了有這麼大。

在聽完智詠的事情後,心理師很快的就幫智詠歸納出他現在行為:智詠在幫助人的時候,常常都是被一種強迫性的衝動所推動,讓他覺得自己「得做一些什麼」。而這種衝動的引發,通常在他人釋放痛苦的訊號之後,就是會有一股衝動去幫助他人,而且他心中總是會想著「如果我不幫忙的話,他就…」。

一個人習慣的行為很可能受到家庭的影響

在歸納完智詠平時習慣的行為模式後,心理師說明一個人的行為很可能受到家庭的影響,因此智詠的行為也可能與家庭有關。心理師於是請智詠談談,他的家中有那些人?跟他們的關係如何?他之前是怎麼長大的?

智詠說到,家中有爸爸、媽媽,以及一個小他很多歲的弟弟。智詠父母的關係不好,常常在吵架,特別是媽媽很常被爸爸罵,媽媽難過就會跑出去家中,而爸爸則是常常在外面喝酒,家中有時候就會只有他與弟弟在家裡。因為弟弟年紀還小,智詠只好負擔起照顧弟弟的工作,並且默默在大人不在時把家事打點好。

「這種感覺會不會有點像呢?因為大人有狀況,雖然你還只是一個孩子,但因為你看到了這個家庭需要協助,所以你只好把那些大人的責任承擔起來,跳進去撐住這個家,像是做家事或者照顧弟弟都是這樣。而在學校裡面,你也是看到有些事情狀況不對時,就會感覺自己好像也得做一些什麼,而去承擔起系上活動的工作。」

智詠從來沒有將兩者聯想起來過,畢竟學校是學校,家庭是家庭。但是經過心理師一提,智詠開始感覺兩者好像真的有一點相像。那種「但是事情不能沒有人做啊」的使命感,正是他在幫別人處理事情時揮之不去的感覺,而且每次也是這種使命感在他想要退出時,束縛住讓他無法離開的力量。

「那麼智詠,我這樣說的時候,你會不會也聯想到家裡的什麼?你看到一個有困難的人,感覺到他很需要你的幫助,如果你不去幫他、不去救他,他就會死了…你有想到什麼嗎?」

延伸閱讀

認識心理諮商!什麼是「情緒風格」的諮商心理師?從案例故事看懂適不適合你

一個人習慣的行為很可能受到家庭的影響。僅為情境配圖,取自Shutterstock圖/一個人習慣的行為很可能受到家庭的影響。僅為情境配圖,取自Shutterstock

「我…我….我想到我媽媽。」

智詠的腦袋開始出現一個畫面。

房間裡,媽媽一個人坐在床上,雙手摀著臉哭泣。

「多說一點。你想到你媽媽的什麼?」

那是智詠還只有小學的事情,他要請媽媽簽聯絡簿,走進去就發現媽媽正在哭泣。媽媽甚至哭到沒有注意到智詠已經進了房間,而看到哭泣的媽媽,智詠默默的從房間裡退了出來。

想到這裡,智詠的眼睛有些紅了起來。

「其實我媽媽他真的為這個家犧牲很多…我爸的脾氣很差,他在外面喝的醉醺醺的,一回來開口第一句就是兇我媽,罵他在外面討客兄什麼的,講話真的很難聽。她雖然會跑出去不回家,但其實也是真的受不了了,可能她真的要離開家一點才有辦法一下,調整心情吧。」

智詠邊講的時候,腦袋不斷浮現起媽媽哭泣的樣子,心情也跟著變的很難受。

「所以你真的很想幫助她。」心理師說。

「對。有時候她跑出去,我都不知道她會不會就這樣不回來了。就算她拋下我們不回來,我好像也可以理解,還是她會就這樣跑去自殺,我也不知道。但你知道看著她哭的樣子,就真的…很心疼,很想幫她做一些什麼。可是我只是一個孩子,一個小學的孩子能做什麼?我頂多就是聽她抱怨爸爸,然後做一個乖小孩,再看家裡有什麼事情可以幫忙的多做一點,只能這樣而已。」

「所以我在想,也許就是這樣的心情,一直留在你的心裡。看到一個很脆弱的人,就會讓你聯想起媽媽的事情,那個心疼與擔心就會把你拉過去要幫助那個人。即使,有些事情根本不是你有辦法解決的,但那個想要拯救的心情還是好強烈。」

「應該是吧。你這樣講我才發現,我每次幫助其他人的時候,我真的都會好急好急,但有時候事情結束之後,我才發現根本沒那麼急啊!有時候反而我還比對方急耶。」

「是的。所以智詠你需要提醒自己,那些被你幫助的人,他們並不是你的媽媽。你與媽媽的感情,是跟媽媽的事情,你必須能夠幫自己區辨出這件事情,如果你沒有辦法好好處理這種情感,放下拯救你媽媽的使命,你可能就會繼續不斷的去救人、去承擔起更多的責任,但同時又因為拯救不了他們而自責,也覺得自己被剝削。」

延伸閱讀

認識心理諮商!從實例看懂「認知風格諮商」,你怎麼想是改變關鍵

心理師陪同個案整理了他在家庭中的經驗。僅為情境配圖,取自Shutterstock圖/心理師陪同個案整理了他在家庭中的經驗。僅為情境配圖,取自Shutterstock

心理師陪同個案整理了他在家庭中的經驗

在後續的諮商中,心理師陪同智詠仔細的整理了他在家庭中的經驗,像是智詠雖然對媽媽感到心疼,卻也有著對媽媽的生氣,因為他氣媽媽身為一個大人卻無法處理好自己的事情,也無法扮演好一個媽媽來愛身為孩子的自己,而這種心情正是他有時候在幫助別人的同時,潛藏在背後的生氣的來源。

智詠也在心理師的引導下,表達了沒有對媽媽說出來的話語,其中包含了他的擔心、對無法幫助媽媽的愧疚。但讓智詠產生改變的,其實是他無能為力的挫折:他其實救不了媽媽,也不應該去救,媽媽的事情終究是大人的事,不是他這個孩子的事。當看到這件事後,智詠才體認到重點不是他人是否痛苦、或者他是否幫得上忙,而是有些別人的責任終究不是他該扛也扛得起的。

心理師也陪同智詠練習,如果有其他人要來拜託智詠,智詠可以怎麼拒絕他們。反覆練習幾次後,智詠可以開始慢慢拒絕其他人,只是每次拒絕完,智詠都要好用力的跟自己說,對方不是媽媽、也不會因為不幫他就發生什麼可怕的事情,但他確實是可以開始學習拒絕其他人了。

智詠後來將諮商中學習到的應用到生活中,開始學習拒絕其他人。雖然他因為這樣減少了一些參加系上活動的機會,但他反而是感覺生活變充實多了,因為現在他繼續做的事情都是自己想做的,而不是感覺被迫去做的。同樣的,學會拒絕的智詠也不像過去一樣對他人有求必應,但拒絕掉那些不想做的事情,他也有更多的力氣花在自己真正重視的人身上。雖然一切都還在調整,但智詠至少是多活出一點他自己期待的生活了。

在智詠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心理師在對智詠的狀態有評估後,就開始有方向的帶他探索家庭的的經驗,歸納出其中的關聯,並且因應智詠的狀態做拒絕人的練習。在這個過程裡,心理師非常主導且有方向的,而也因為心理師的評估有掌握到智詠的狀態,加上智詠本身也很積極投入,因此可以很快產生洞察與改變。

主導性強的心理師,適合對於諮商的目標有想法與期待的人

由於諮商需要探索許多內在脆弱的面向,很多當事人會在過程中感受到痛苦,甚至因為這樣無意識的產生防衛。為了讓當事人能夠在較有預備的狀態下面對內在的痛苦,有些心理師就會減緩進展的步調,讓當事人可以有較多時間自在的闡述自己的想法與感受,而成為不同的風格。

主導性強的心理師,會很適合對於諮商的目標有想法與期待的人。但是因為心理師的評估也有可能失準,如果只是被動配合心理師,到最後可能會累積許多的憤怒直到諮商結束,對於解決自己的困擾其實沒有幫助。

因此遇到比較主動的心理師,反而是要能夠勇敢的表達想法,與心理師討論他的積極是否正在有用的方向上,也協助心理師做評估的修正,才能夠幫助自己產生期待的改變。

延伸閱讀

心理諮商是什麼?心理師也有個人風格?3類型、4情境解答適不適合你

作者:陳劭旻諮商心理師,看更多請搜尋「臉書:心理師小蜜蜂 陳劭旻諮商心理師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