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顧骨頭、養肌肉,其實不必大費周章,只要從你我每天吃的三餐著手,就是最天然的保健品!吳明珠中醫師在新書著作《骨力全開:吳明珠中醫師教你全齡骨肌保健、預防骨鬆肌少》一書中表示,飲食中的每一口,都是默默存下的「骨肌本錢」。想要增肌、預防骨質疏鬆與肌少症,除了鈣質、蛋白質攝取量要充足外,只要掌握增肌飲食訣竅,善用下列幾種簡單食材,補足足夠營養、搭配得宜,不需要昂貴補品或特殊烹調技巧,身體就能慢慢變結實,骨頭也能愈來愈紮實。
肌少症是什麼?肌少症症狀有哪些?
肌少症是一種漸進性的肌肉質量減少、肌力下降的症候群,不僅是老化過程,也可能因疾病、營養或活動量不足等因素造成。肌少症主要的症狀包括走路變慢、握力下降、行動遲緩、反覆跌倒及不明原因體重減輕等。
吳明珠在《骨力全開:吳明珠中醫師教你全齡骨肌保健、預防骨鬆肌少》一書中也曾提到,這些症狀與你相伴嗎?小心這些都是骨鬆、肌少、筋縮的警訊。
□ 常常閃到腰、扭到脖子?
□ 走幾步路,就覺得腳酸、膝蓋卡卡的?
□ 打開瓶蓋愈來愈困難,提菜感到費力?
□ 經常抽筋,肌肉一用力就緊繃或痠痛?
□ 覺得走路愈來愈不穩、容易跌倒?
□ 一彎腰,就覺得肌肉拉扯或疼痛?
□ 坐久了準備站起來,身體卻僵硬了?
□ 睡醒後感到全身痠痛,很像沒休息?
(延伸閱讀/肌肉與骨頭的求救信號!自我檢測10大老化現象,你中了幾個?)

蔬菜類:綠葉是骨頭的超級好朋友
深綠色蔬菜多含有豐富的鈣質和維生素K,維生素K屬於脂溶性維生素的一員,對於牙齒及骨骼健康非常重要,能幫助鈣質吸收並沉積於骨骼中,有助於預防骨質疏鬆。
菠菜:含豐富維生素K,能幫助鈣質黏在骨頭上,強化骨骼結構。
地瓜葉:富高鈣又高纖維,能促進骨質健康。
芥藍菜:含鈣和維生素C,幫助骨膠原生成。
苜蓿芽:植物性蛋白與鈣質,適合搭配沙拉。
*小提醒:蔬菜稍微用油炒,能幫助脂溶性維生素吸收。
豆類與豆製品:補骨又養肌的超級軍團
豆類與豆製品屬於植物性蛋白質,其好處包括低飽和脂肪和低膽固醇含量,有助於心血管健康,是很好的蛋白質攝取來源之一,適量攝取有助預防肌肉流失。尤其對於牙口不好或不習慣吃肉的老年人來說,豆漿、豆腐等豆製品是很好的蛋白質補充來源。
黃豆:植物性蛋白質之王,還有大豆異黃酮,特別適合女性預防骨鬆。
黑豆:中醫認為黑色入腎,補腎又強筋骨。
毛豆:方便取得,富含蛋白質與鎂,幫助肌肉修復。
豆腐:高鈣又好消化,每週吃 2 至 3 次,骨頭會感謝你。
*小提醒:豆腐、豆漿選擇「無糖、非基改」會更好。

魚肉蛋類:顧骨增肌打地基必備食材
下列魚肉蛋類屬於優質蛋白質的一員,適量攝取有助營養補充,預防肌肉流失、維持骨骼健康。
小魚乾:鈣含量高,一小把抵過 1 杯牛奶。
鮭魚:富含Omega-3,抗發炎又護骨。
雞胸肉:低脂高蛋白,肌肉修復的好幫手。
雞蛋:蛋白質完整,對養肌最直接。
*小提醒:搭配蔬菜一起吃,讓吸收更均衡。
水果類:骨頭與肌肉的潤滑劑
奇異果:維生素C超高,幫助膠原生成,骨骼更有彈性。
香蕉:富含鉀,有助肌肉生長及預防抽筋。
黑棗、藍莓:抗氧化能力強,防止骨骼老化。
木瓜:補充酵素,促進蛋白質吸收。
堅果種子類:小小一口大大補給能量
核桃:強化骨質密度、潤養筋骨。
杏仁:富含鈣和鎂,幫助肌肉收縮與放鬆。
芝麻:鈣質豐富、補腎填精,尤其黑芝麻更富營養。
*小提醒:每天一小把(10 至 20 公克)就好,過量反而熱量太高。
吳明珠醫師提醒
補骨養肌其實很簡單。不需要天天燉雞湯、吃藥膳。只要早餐加 1 顆蛋、1 杯無糖豆漿,午餐多炒 1 盤綠葉菜,下午來 1 杯枸杞茶,晚餐拌點小魚乾或芝麻。
這些小小動作,每天累積一點點,骨頭、肌肉、筋骨都會變得強壯有力。你只要養成好習慣,就像給未來的自己一張穩穩的行走保單。現在開始做,10 年後的你會感謝現在堅持下去的自己。立即檢視你的三餐是否符合以上補骨增肌飲食原則吧!
(延伸閱讀/改善肌少型肥胖怎麼吃?營養師推年過 50 歲,增肌減脂一日三餐菜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