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齡社會來臨,台灣正面臨與慢性病共存的新挑戰。「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日漸普及,「數字養生」風潮悄然成形。國內有醫師提出「75210養生法」,從睡眠、運動與飲食落實健康日常;另有醫師主張「211餐盤」搭配「168斷食法」,形成「超強減重黃金方程式」。簡單數字,成為現代人維持健康的新口訣。

熟齡族代表蕭敦仁:善用75210養生法,達到減重與維持體重目標
年過 60 歲的肝膽腸胃科醫師蕭敦仁,以自身為熟齡族群的代表,提出結合生活六大面向的「75210養生法」。他將健康來源歸納為兩大面向,一是大自然賦予的陽光、空氣與水;二是需主動實踐的飲食、運動與睡眠。
他強調,從後三者著手,落實「75210」原則,養成穩定而健康的生活習慣,進而達到減重與維持體重的目標。
75210養生法是什麼?
「7」代表每天睡足 7 小時,這是成年人應確保的最低睡眠時數,而小朋友則建議約 8 小時;
「5」指的是天天要吃 5 份蔬果;
「2」則是下班後花在3C產品時間,須控制不超過2 小時;
「1」是每天進行 1 小時的快走運動,建議將運動融入日常生活,如利用看影片或電視的時間活動。
「0」則是選擇水、無熱量的咖啡或茶等零熱量飲品。
運動方面,蕭敦仁指出,每天 1 小時的快走運動是基礎。對於上了年紀、可能有肌少症的族群,建議一週兩天可請專業教練陪練肌力訓練,避免受傷之外,且循序漸進地增加運動量。

宋晏仁:「211餐盤」2蔬菜、1蛋白質、1澱粉,吃對比例才關鍵
宋晏仁醫師的「211餐盤」主打調整飲食結構。他指出,「211」三個數字代表餐盤上的黃金比例,包括 2 份蔬菜、1 份蛋白質、1 份優質澱粉。也就是說,將餐盤或餐盒平分為四等分時,蔬菜應占一半 2/4,優質蛋白質與澱粉則各占 1/4 。
宋晏仁強調,「211餐盤」的核心在於「優質」兩字。他建議民眾應儘量選擇原型食材,以取代培根、火腿、麵包、餅乾等高油高鈉的加工食品,才能真正達到健康飲食的效果。
在食材選擇上,他說,蔬菜能增加飽足感並補充膳食纖維;蛋白質有助維持肌肉量、促進代謝;澱粉則應選擇未精製的原型碳水,如糙米、地瓜或全麥類食物。掌握「吃對食物、調整比例」的原則,就能讓身體自然回到健康的平衡狀態。
宋晏仁表示,實行「211餐盤」的重點不在「吃少」,而在「吃對」比例。飲食控制的成功關鍵在於「比例優先於重量」,民眾可依照此比例調整份量,若吃不飽可按比例增加,若份量過多則依比例減少。
他也提及,每日蛋白質建議攝取量為「每公斤體重× 1 克」,若蛋白質不足,可增加蛋白質比例並減少相同比例的澱粉。
此外,他也推薦將「211餐盤」與「168斷食」搭配,形成「超強減重黃金方程式」,但提醒應循序漸進、視個人狀況調整。

168斷食法,善用斷食好處分解脂肪!進食期間營養均衡不放縱
「16:8」意指每日禁食 16 小時、進食 8 小時。作法是有策略的在進食期間正確飲食,在禁食期間則是不能吃下任何有熱量的東西,讓胰島素休息,升糖素起來作用分解脂肪。
在斷食的好處方面,宋晏仁總結五大效益:燃燒脂肪、延年益壽、細胞自噬修復、提升抗氧化能力,以及促進代謝能力。 他說,斷食不是挨餓,而是透過給身體休息的時間,讓升糖素發揮作用、分解脂肪儲備。
宋晏仁提及,常見形態包括「18:6」「16:8」「14:10」甚至「5:2輕斷食」,其共通原理是在禁食期間降低胰島素水平,使身體轉為消耗存儲能量與脂肪;而進食期間則須謹慎選擇飲食,不可反向補食。
禁食期間僅允許水、無糖茶與無糖黑咖啡,任何含熱量的食物或飲料都應避免。進食窗口雖然限制時間,但飲食內容仍須符合均衡營養而非放縱。他指出,即使採兩餐制,也不用把三餐份量集中在兩餐中。
對於可能出現的副作用,他表示,若心態與準備不足,可能出現飲食失調、頭痛、水分電解質失衡、胃食道逆流、情緒激動甚至睡眠品質下降。斷食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尤其是低血糖、慢性病患者須特別謹慎。
他提醒,在執行斷食前,應先尋求專業建議評估自身狀況,規劃進食與禁食時間、飲食內容與營養比例,才能在追求體重控制的同時兼顧健康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