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先生,52 歲,任教於公立大學,平日上課忙碌,詹先生熱愛運動,每週都會與好友打羽球,去年暑假出國 2 個月,學會打匹克球,覺得很有趣,回國後和台灣球友繼續維持打匹克球;詹先生在一次打球時,不慎扭傷左膝,他覺得左膝前方痠痛,休息兩、三天後,情形並沒有改善。後來左膝出現脹痛,且情況愈來愈嚴重,到骨科就診時,檢查發現詹先生的左膝部前側腫脹,按壓時痠痛更嚴重,快步移動時會加重痠痛,膝關節活動範圍則正常,初步診斷為膝部肌腱炎,建議適當休息、服用止痛藥、調整動作、物理治療後,目前正接受肌力訓練,情況逐漸改善中。
匹克球是老少咸宜的一種運動
各年齡層從事運動,都有可期的效果,包括增進體適能,心理和社會健康,尤其 50 歲及以上民眾從事運動,可提升生活滿意度、增加自信和自尊、改善憂鬱症、焦慮、壓力、情緒狀態、價值觀、社交等,並減少對衰老的負面看法,要讓中老年人提起興趣參與運動,必須有老少咸宜的運動,其中匹克球(Pickleball)即是一個好例子。
匹克球發源於 1960 年代的美國,它有桌球、網球和羽球三種球類運動的影子,它的球場和羽球場相同,球網高度比網球網低 2 吋,球拍外形像加大的桌球拍,球體大小如網球,稍比網球大,是薄殼多孔中空塑膠球,比賽時可等球落地再回擊,也可在空中截擊。
學習匹克球可很快上手,這項運動在短短幾年之間,已風靡全球,球員人數從 2021 年的 480 萬增加到 2023 年的 890 萬, 2024 年更列入巴黎奧運的表演賽項目。
圖/匹克球英文是Pickleball,發源於 1960 年代的美國,匹克球打法有桌球、網球和羽球三種球類運動的影子。Pixels by Anh Lee
匹克球打法錯誤恐釀運動傷害
由於愛好匹克球的民眾快速增多,但未必都具有嫻熟的技巧和合適的場地與設備,使得發生傷害的人數快速增多。分析受傷原因時發現,90 % 傷害是跌倒所造成的,尤其半路出家的球員,常會依據其他球類的經驗和技術,而並不熟悉匹克球的運動技巧,未學習防護知識,以致於發生受傷。
美國骨科醫學會的資料分析顯示,20 年內與匹克球相關的骨折增加 2 倍,另一項研究發現,2002 年至 2022 年間,共有 377 例與匹克球相關的骨折,推估全美國每年可達約 5400 例,女性比男性常見,尤其 65 歲以上女性,女性骨折部位大多為上肢,如前臂和手腕部骨折,男性病人較常發生下肢骨折,如髖部和股骨骨折,需要住院治療。
除了骨折外,軟組織損傷更為常見,如膝關節扭傷、肌肉拉傷、韌帶損傷、半月板損傷,手腕部、肘部和肩部的急性肌腱損傷,如「匹克球肘」、肌腱撕裂、手指和腕部扭傷、拉傷、踝關節損傷如跟腱斷裂、髖關節肌肉拉傷,關節盂唇撕裂等。病人也可能罹患膝關節炎或髖關節炎,因為發生受傷而起突然發作或加重症狀,都是可能的憾事。
建議有興趣參與匹克球比賽民眾,一定要先熟悉這項運動的技巧,加強肌力訓練,包括核心肌群、髖膝肌力訓練,平衡和耐力訓練,賽前要熱身,選用合適球鞋和球具,練習在比賽中不慎跌倒時避免受傷的技巧,尤其要保護頭部,以免樂極生悲,反而造成遺憾。
(本文作者為臺大醫學院骨科教授—楊榮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