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間盛傳台灣失智人口、癌症比率高,是因為使用電鍋鋁鍋加熱食物,蒸東西時很可能因此把鋁一起吃下肚;加上自來水含氯,水中的氯揮發時附著在食物表面,食用會增加致癌風險導致,這是真的嗎?究竟鋁鍋有毒嗎?重金屬鋁累積在體內,恐傷腎臟、引發骨頭病變或傷害大腦神經,提升失智症風險?來看看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腎臟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顏宗海怎麼說!
自來水含氯、電鍋加自來水加熱及蒸食物,恐增致癌風險?
自來水為什麼要加氯?顏宗海解釋,自來水加氯目的在於,以氯消毒、殺死水中的細菌、病毒和寄生蟲等微生物,進而減少傳染病的風險。也因此不少民眾會擔心,自來水經過氯消毒,可能殘留微量的「水的消毒副產物」三鹵甲烷,增加致癌風險。但三鹵甲烷是什麼,真的這麼可怕嗎?
顏宗海指出,三鹵甲烷是 4 種化合物:三氯甲烷、二氯一溴甲烷、三溴甲烷和一氯二溴甲烷的總稱。世界衛生組織(WHO)將前兩者列為人類可能致癌物(2B級),後兩者則為3級未歸類致癌物。換言之這意味著,目前的研究證據並不足以支持它們對人類具有致癌性(詳細如下表)。且根據國內飲用水水質標準,自來水中的總三鹵甲烷濃度是非常微量的,每公升不會超過 0.08 毫克,所以不會有致癌疑慮。
不過,如果民眾還是擔心三鹵甲烷殘留問題,由於三鹵甲烷是低沸點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建議民眾可於家中煮開水(燒開水)時,同步開啟抽油煙機,並於水滾(沸騰)後打開水壺蓋子,以小火繼續煮沸 3 分鐘,就可以有效減少可能殘留的三鹵甲浣。至於用電鍋加熱食物時也一樣,可搭配使用抽油煙機,抽取電鍋蒸氣,減少吸入三鹵甲烷的可能。
WHO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致癌物分類
致癌物等級 | 定義 | 範例 |
一級致癌物 (一級人類致癌物) | 充足證據顯示對人體有明確致癌性的物質或混合物 | 如菸草、酒精、檳榔、甲醛、石棉、空氣汙染(空汙)等。 |
2A級致癌物(強) (Probably) | 人體研究有限,但有充足動物實驗研究證據或強烈致癌機轉(動物實驗致癌物) | 紅肉、> 65 °C飲料、、高溫油炸食物 |
2B級致癌物(弱) (Possibly) | 對人體的致癌性的證據有限,僅符合以下條件之一: ●人體研究有限 ●充足動物研究證據 ●強烈致癌機轉 | 鉛/鎳等金屬及鋁合金/鎳合金、泡菜、阿斯巴甜、人工甜味劑、手機輻射、柴油、汽油、三氯甲烷、二氯一溴甲烷 |
3級致癌物 (未致癌) | 對人體致癌性的證據不充分,在動物實驗中致癌性證據不充分或有限,無法歸類為致癌物 | 甲烷、咖啡、茶、加氯自來水、三溴甲烷、一氯二溴 |
家中電鍋是鋁鍋?鋁合金有毒嗎?這些食物、日用品也含鋁
至於電鍋內鍋是鋁做的,鋁製內鍋容易與酸性物質反應,蒸東西時很可能因此把重金屬鋁一起吃下肚,增加失智、罹癌風險的說法。顏宗海強調,事實上人體腎臟排出鋁的速度非常快,一般民眾不用過度憂心;且鋁中毒對失智、阿茲海默症證據很薄弱。
顏宗海表示,除飲用水外,一般人常是透過飲食(食用加工食品,例如:海蜇皮、加有鋁膨鬆劑的麵包、糕點、油條、餅乾零食)、含鋁藥物(胃藥/胃、鈣片、維生素B群、鐵劑)、鋁製炊具/烹調器具(鋁箔紙)或化妝品(像是,止汗劑、防曬霜和牙膏)等個人護理用品,接觸到重金屬鋁。
圖/一般人常是透過食用加工食品,例如:海蜇皮、加有鋁膨鬆劑的麵包、糕點、油條、餅乾零食)、含鋁藥物等,接觸到重金屬鋁。僅為情境配圖,取自Shutterstock
對於鋁製工業工人來說,在初級金屬精煉過程中,以及在製造鋁製品(例如:飛機、汽車和金屬製品)的二級工業以及鋁焊接過程中,還有另一種吸入接觸的可能性,菸草等煙霧也可能增加空氣中的鋁濃度。然而,無論是含鋁藥物、食物和水,還是止汗劑等皮膚產品,抑或從事鋁製工業,鋁的滲透/吸收率皆極低。
根據研究,人體吸入的鋁中僅約有 1.5 % 到 2 %會被吸收;而攝取的鋁中約有 0.01 % 到 5 % 會被吸收,吸收後的鋁大部分經由尿液排出。對於一般人群而言,鋁的生物累積程度並不高,僅有洗腎患者(透析人群)應被視為例外,需特別留意鋁的暴露。
顏宗海提醒,鋁中毒對洗腎患者具潛在危險性,還是要多加注意。若腎臟病友血液中鋁超標(Blood Aluminum Levels, 2 ug/dL)恐將增加骨病變、腦病變(大腦神經退化)、貧血與死亡風險;且血鋁偏高,仍與潛在心臟與代謝異常有關,病友本身及家屬都應小心謹慎。
參考資料
1. 環保署抽驗全國飲用水中重金屬、揮發性有機物及總三鹵甲烷抽驗均合格 民眾可安心飲用
2. 環保署發布新飲用水水質標準—可能致癌總三鹵甲烷加嚴至0.08毫克/公升,並增列管制溴酸鹽
3. Blood Aluminum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Hemodialysis and Peritoneal Di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