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足底筋膜炎會自己好嗎?足底筋膜炎常發生在中年族群,長時間站立、跑跳運動或穿高跟鞋都可能引發,但多數病人常因輕忽症狀而延誤治療。文中分享真實案例,說明急慢性階段的足底筋膜炎治療差異,幫助你釐清足底筋膜炎症狀、教你日常生活如何正確保養,遠離早晨腳底刺痛、行走困難等足底疼痛困擾。
個案分享:常久站、穿高跟鞋,加上健身/超慢跑運動釀足底筋膜炎
謝小姐,42 歲,上班都要長時間站立,有時一連站個 3 、5 小時,她平日愛好運動,下班後還常去健身房做運動,希望可維持體能和肌力,幾個月前,朋友向她提及超慢跑的諸多好處,讓她有了興趣,並開始訓練。
三週前她穿高跟鞋去參加一個喜宴,因為很久沒穿高跟鞋,那天晚上她覺得足部緊繃麻痛,回家後趕忙脫下鞋子,但隔日足底即開始痠痛,且一直持續著。
謝小姐不以為意,還是忍痛一如往常做超慢跑運動;謝小姐的足底腫痛愈來愈嚴重,尤其在清晨下床時最明顯,常常要忍痛行走,兩週下來,情況好好壞壞,到骨科門診接受檢查時,醫師告訴是足底筋膜炎,提醒她要休息和服用藥物,不可再穿高跟鞋,並且安排物理治療,目前症狀日改善中。
本案例謝小姐發生足底筋膜炎的重要原因包括:工作時站立太久,未適當休息;其次她從事健身房訓練外,又加上超慢跑,但未衡量自身的體能是否合適,第三為穿高跟鞋,同時在發病後仍未適當休息,才導到最後的情況。
足底筋膜炎症狀常在清晨、下床時劇痛難耐,易發生於40至70歲成人
足底筋膜炎病人在病疾病早期不會太在意,常在症狀持續一段時間後,才去骨科就醫,這種疾病常發生於 40 至 70 歲的成人,約 30 %病人會出現雙側症狀,臨床上肥胖、需長時間站立或行走(如餐廳員工、教師、外務員等)、從事跑跳運動(如田徑運動員等),都比較常發生。
病人在清晨常會痛醒,剛下床時更覺得劇痛難當,嚴重時會舉步困難;許多病人的平日步行已成習慣,因此症狀很難完全好轉,即使長期服藥,甚至於注射局部類固醇,也未能完全治癒,使他們在就醫時,訴說一長串治療失敗的病史。
正確的超慢跑運動應選擇合適場地和鞋子,前足先著地減輕足底壓力
本案謝小姐在足底疼痛後,仍從事體能訓練和超慢跑,也可能是造成症狀持續存在的根本原因;超慢跑的跑速度較慢,且保持快樂的心情,具有其健康意義,但若足底不適,反而會對足底造成壓力,導致疼痛或不適。
正確的超慢跑應選擇合適的場地、和鞋子,且前足先著地、膝蓋微彎、足跟輕觸地面,使足底壓力平均分散,更須循序漸進,量力而為,謝小姐在發生足底筋膜炎時,一旦覺得疼痛,即應停止運動,才不會受傷,不宜輕忽。
圖/freepik by Drazen Zigic
足底筋膜炎治療方法大不同,醫師詳解急性症狀、慢性症狀治療差異
要改善症狀,必須從配合治療建議開始,但有些病人並未能達到建議的要求,因此症狀時好時壞。治療急性症狀包括休息、服用止痛藥、局部塗抹止痛藥膏、物理治療、熱敷、溫水泡足、按摩等;且應提醒病人將保健知識內化為日常生活習慣,才不致復發。
適量從事步行、站立和跑步,穿用氣墊鞋和泡棉拖鞋,有利改善症狀,切勿穿薄底鞋、拖鞋或赤足在家中步行,足跟罩杯型輔具可增加足底筋膜的厚度,穿襪子保暖,也有其療效。
治療慢性症狀的保健項目同前,但應提醒更加注意引起症狀的情境,才能查出引起疼痛的原因,對症根除病痛,適量做足踝伸展動作,有助於改善足底筋膜的結構的功能,以免再度引發症狀,進入再一次的治療療程。其他如局部注射類固醇、足跟罩杯型輔具、體外震波治療等,可依情況來選用。
總之,謝小姐應從平日保健做起,養成良好習慣,減少周期性的反覆荷重動作,才能事半功倍。
(本文作者為臺大醫學院骨科教授—楊榮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