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台灣社會掀起了一場被譽為「大罷免」的政治浪潮。這場行動不僅是民主制度的實踐,也是一場全體公民的情緒覺醒。無論支持或反對,或只是靜靜旁觀,大罷免已深深牽動了人們的內心世界,將平時潛藏的焦慮、憤怒、希望與無力感一次激發出來。
不只資訊疲勞!心理師曝大罷免「群體心理反應」
在「大罷免」這樣牽動全民意志的事件中,常見以下現象:
◎資訊疲勞:
為了「不被落下」,不斷刷新新聞,頻繁接收分析與爭辯的言論,而當中訊息也真假難辨,使人精神緊繃、難以放鬆。
◎立場焦慮:
擔憂「不夠關心」或「站錯邊」,導致羞愧或恐懼被批評。面對表態的壓力(如投或不投、支持誰),產生內在衝突。
◎人際衝突:
家人、同事、朋友與鄰居之間因政治立場分歧,意見不同,進而互相疏離或發生爭吵,造成關係緊張,甚至破裂。
◎心理過勞:
長期處於激烈情緒中,導致身心疲憊,整個人變得暴躁易怒,喪失活力,且出現失眠、頭痛、腸胃不適等壓力症狀。
上述這些現象不是個人的脆弱,而是群體心理反應的一部分。
圖/取自臉書@護國大遶境
大罷免潮來臨!面對焦慮5招調適,找回內在平靜
面對如此蔓延的焦慮,我們需要做的不只是「忍耐」,更要主動調適與關照。至於該怎麼做比較好呢?以下建議供作參考:
◎坦然接受:
允許自己有情緒,不需要強迫壓抑,也不要責怪自己過度投入。這代表你在乎,也意謂著你有社會責任感。
◎建立界線:
設定資訊接收時間,比方說每天只閱讀 1 至 2 次相關新聞,或是每天只看新聞 30 分鐘。另外,選擇具有深度與平衡觀點的媒體,少看留言區的內容,避免偏激言論牽動心情。
◎維持習慣:
睡眠規律,避免因焦慮而熬夜看新聞;飲食均衡,不用速食與咖啡因填補情緒空缺;每天活動身體,如散步、瑜伽、慢跑或騎車等,釋放壓力荷爾蒙,給情緒找出口。
◎主動連結:
邀請家人或朋友一同從事正向活動,例如:烹飪、閱讀、觀賞電影、園藝、玩桌遊等,有助於恢復信任與安全感。對孩子與長輩來說,簡單的陪伴比複雜的說理更有力量。
◎與人對話:
找信得過的親友聊聊,不一定要談政治本身,也可以分享個人的焦慮。若談及政治,與其爭辯輸贏,不如傾聽理解。良性的溝通能降低社會撕裂,有助穩定自己的人際支持系統。
政治只是人生的一小部分並非全部,日子還是得過下去
要知道政治只是人生的一小部分,並非全部。不管結果如何,日子還是得過下去。正所謂「反璞歸真」,儘量把注意力放回生活的「可控範圍」,像是學業、工作、家人、興趣等才是。
若仍持續感到困擾,總是心煩意亂,必要時可善用 1925 安心專線、張老師專線等,或主動尋求心理衛生專業(如精神科醫師、心理師)的協助。
(本文作者為法務部矯正署高雄戒治所臨床心理師——柯俊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