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茲海默症

錯過守護記憶黃金時間!全球3萬人跨洲際的系統研究:認知症診斷延遲平均3.5年

【專家觀點】
錯過守護記憶黃金時間!全球3萬人跨洲際的系統研究:認知症診斷延遲平均3.5年 錯過守護記憶黃金時間!全球3萬人跨洲際的系統研究:認知症診斷延遲平均 3.5 年。僅為情境配圖,取自Shutterstock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最新全球系統綜述顯示:認知症從出現症狀到確診,平均要等 3.5 年!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的確診延遲為 3.6 年,早發型認知症(Early-onset dementia)的平均診斷時間高達 4.1 年,前額顳葉認知症(frontotemporal dementia, FTD)確診延遲更久,為 4.2 年。

目前最新的預估:到 2050 年,全球認知症患者預計將達到 1.39 億;到 2040 年,認知症將成為全球第三大死亡原因;而目前,在世界衛生組織 194 個成員國中,僅約 45 國提出正式的國家級認知症計畫,遠低於世界衛生組織(WHO)設定的 75 % 覆蓋率目標,世界衛生大會通過重要決議,《應對認知症的全球公共衛生行動計畫》將延長至 2031 年。

世界衛生組織推動各國建立和完善本國的認知症戰略,涵蓋「預防—診斷—治療—照護—支持」五大核心環節,但從出現症狀到確診,要等這麼久,若要達成世界衛生組織的目標,這項由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結果,就顯得十分有意義及重要。

如果家人開始丟三落四,會立刻想到「認知症」嗎?

生活中,這樣的場景並不少見:家裡的老人最近總是忘事,剛說過的話轉頭就忘,東西放錯地方更是常事。家人一開始都覺得,這是人老了的正常現象,沒太在意。

可隨著時間推移,老人的狀況愈來愈糟,不僅記憶力愈來愈差,連日常的穿衣、吃飯都變得困難,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帶他們去醫院就診時,醫生給出的診斷,往往已經是中度甚至重度阿茲海默症。這時家人才猛然想起,從最初發現老人不對勁到現在,已經過去了好久。

僅為情境配圖,取自Shutterstock圖/僅為情境配圖,取自Shutterstock

最新研究:消失的3.5年

時間,是守護記憶最寶貴的資源。然而在認知症的診斷上,卻普遍浪費了長達 3.5 年的黃金時間。

1.研究背景

這是全球首個針對認知症「診斷延遲時間」的系統回顧與薈萃分析研究(Time to Diagnosis in Dementia : A Systematic Review With Meta-Analysis),目的是在瞭解從症狀出現到最終確診,認知症患者平均要經歷多長時間,以及影響這一時間的因素。

2.研究方法

這項重磅研究由自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主導,涵蓋了 13 項已發表的研究,涉及來自歐洲、美國、澳大利亞和中國等多個地區的 3 萬 257 名參與者。

研究人員運用系統回顧和薈萃分析的方法,對這些研究中的資料進行全面整合與深入分析。

3.核心發現

通過對這些大量資料的分析,研究得出了以下核心結論:

(1)所有類型認知症的平均確診延遲為 3.5 年

意味著從患者最初出現認知症相關症狀開始,到最終被明確診斷,中間平均要歷經 3.5 年的時間,這段時間內病情已經在持續進展。

(2)阿茲海默症(AD)的確診延遲為 3.6 年

由於阿茲海默症患者基數大,如此長時間的診斷延遲,對大量患者及其家庭產生的影響深刻的影響。患者可能會從臨床前可逆轉的輕度認知障礙(MCI)發展到阿茲海默症的中度階段,生活自理能力進一步下降。

(3)額顳葉認知症(FTD)確診延遲更久,為 4.2 年

額顳葉認知症相對較為少見,但因其早期症狀常表現為行為異常、情緒波動等,與其他常見疾病症狀相似,導致診斷難度加大,確診時間更長。

(4)早發型認知症(Early-onset dementia)的平均診斷時間高達 4.1 年

相比老年發病群體明顯延遲。年輕人出現認知症症狀時,往往容易被周圍人,甚至醫生忽視,常被誤診為憂鬱、焦慮或因職場壓力導致的身體不適,使得確診之路更為漫長。

雖然認知症目前無法治癒,但早期介入,建立規律化健康生活方式,可以有效延緩病情進展。僅為情境配圖,取自Shutterstock圖/雖然認知症目前無法治癒,但早期介入,建立規律化健康生活方式,可以有效延緩病情進展。僅為情境配圖,取自Shutterstock

診斷被耽誤的五大「元兇」

為什麼診斷會拖這麼久?研究指出,這背後是多重複雜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1.誤認為正常老化

這是最主要、最普遍的原因!世界衛生組織(WHO)在 2023 年發佈的《全球老年認知健康報告》中明確指出,語言能力變化是老年認知障礙最早出現的症狀之一,比記憶力下降平均提前 2 - 3 年顯現。但約 77.6 % 的家庭會忽視老人早期的語言變化。

事實上,認知症早期的記憶力減退等症狀與正常老化的健忘存在區別,認知症患者不僅忘事,還難以學習新事物,對日常事務的處理能力也會逐漸下降。

2.患者抗拒心理

患者本身可能抗拒承認自己的認知能力正在下降。他們害怕被貼上「認知症」的標籤,也對疾病本身充滿恐懼。這種心理因素導致他們不願意面對現實,即使自己感覺到了異常,也不願意主動去醫院檢查。

同時他們會刻意掩飾自己的症狀,比如反復詢問同一件事時,會找藉口說是自己沒聽清,而不願正視可能存在的認知問題。

3.公眾認知的嚴重缺乏

大多數人對認知症的早期症狀一無所知,同時缺乏主動學習和瞭解的意願。社會缺乏有效的、通俗易懂的科普教育,導致人們無法辨別預警信號。更談不上中老年時期的主動預防。

4.醫療系統現狀

研究指出,醫療系統也存在不足,一些基層地區的醫療資源相對匱乏,無法為患者提供及時準確的諮詢和診斷。

也存在部分基層醫生缺乏對認知症的認知和診斷經驗,可能會把一些早期症狀當作其他普通疾病來處理。

同時,由於缺乏標準化的診斷流程,也會導致患者在醫療體系中輾轉,浪費大量時間。

5.汙名化與偏見

「認知症」在社會中仍然被看作是「精神病」或「瘋癲」的代名詞,存在一定的汙名。患者和家屬羞於談論病情,更不願意向別人求助,導致病情可能被隱藏,進一步延誤了診斷和治療的時機。

被耽誤的代價與後果

這 3.5 年的延遲,不僅僅是時間的流逝,更是無法彌補的巨大代價。

1.錯過最佳介入時機

雖然認知症目前無法治癒,但早期介入,建立規律化健康生活方式,可以有效延緩病情進展,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

3.5 年的延誤,意味著患者失去了最寶貴的「緩衝期」。早期介入可以使患者的輕度階段持續更長時間,但延遲確診可能加速病情進展,使他們更快進入中重度階段,生活品質大幅下降。

2.家庭的沉重負擔

延誤確診讓家庭毫無準備,加劇了照護者的身心壓力。

當患者進入中晚期,照護成本和醫療費用會比早期高出數倍,給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

3.無法挽回的遺憾

這 3.5 年,是患者的記憶、能力和自我在一點點被偷走的過程。

看著親人一點點「消失」,卻因為沒有及時診斷而無法採取有效的措施,這給家庭帶來的情感創傷是無法挽回的。特別是在照護過程中,不僅要面對患者病情的壓力,還要承受內心的痛苦與自責。

如何預防、診斷、照護認知症已成為世界各國公共衛生重大議題,隨著高齡化急遽發展,認知症罹病人口也隨之增加,非但增加家庭在照護、人力、經濟等負擔,同時對社會、經濟、長照等增加許多影響與支出,如何讓社會大眾認識認知症早期症狀,除了美國阿茲海默症協會所提出的 10 大警訊,重要的還是多關心長者行為、精神、言語等改變,此一疾病目前隨無法治癒,但早期發覺,仍可透過健康規律生活方式,以延緩退化,如何讓出現症狀到確診間時間縮短,是維持長者生活品質的重要方式。

參考資料:

1. Dementia takes 3.5 years to diagnose after symptoms begin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29 July 2025

2. Dementia may take 3.5 years to diagnose after symptoms begin, but why ?

Medical News Today Written by Corrie Pelc on July 30, 2025 — Fact checked by Jill Seladi-Schulman, Ph.D.

3. Average Time to Diagnosis Is 3.5 Years Across All Types of Dementia

Clinical Advisor Publish DateAugust 4, 2025

(本文作者為認知症整合照護專家,長照、認知症政策研究者——伊佳奇)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