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殖醫療

體外受精技術阻止粒線體遺傳疾病!英國臨床試驗成功,首次誕生8名健康嬰兒

【專家觀點】
體外受精技術阻止粒線體遺傳疾病!英國臨床試驗成功,首次誕生8名健康嬰兒 有望擺脫遺傳疾病!體外受精技術阻止粒線體遺傳疾病,英國臨床試驗成功:首次誕生8名健康嬰兒。僅為情境配圖,取自Shutterstock

2025 年 7 月底英國新堡大學(Newcastle University)完成世界上首次開創性臨床試驗,8 名健康嬰兒利用包含 3 人DNA的體外受精技術誕生,3 人指的是父母和 1 位女性捐卵者。這項技術稱為「前核轉移」(Pronuclear Transfer),主要是防止因為母親卵子內遺傳下來有缺陷的粒線體DNA,造成小孩未來毀滅性的疾病發生,初步結果非常令人鼓舞,所有嬰兒都發育正常,致病突變的粒線體DNA,要麼無法檢測到,要麼存在的數量非常低,不足以造成疾病與傷害,對於曾被遺傳風險所困擾的家庭來說,這項科學成就不僅僅只是治療單一孩童,更是一種世代可延續的健康轉變。

這 8 名嬰兒包括 4 名女孩和 4 名男孩,其中一對為同卵雙胞胎,由 7 位患有高風險傳遞嚴重粒線體DNA突變疾病的女性所生,該項技術與成果已經分別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的兩篇論文中。

什麼是粒線體疾病?

粒線體疾病(Mitochondrial diseases)是一種罕見但嚴重的遺傳性疾病。其全球發生率估計約每 5000 ~ 1 萬人就有 1 人受影響。

雖然發生率相對罕見,但因為粒線體在幾乎所有細胞中都扮演「能量工廠」的角色,因此一旦出現問題,影響可能遍及多個器官系統。另外,有些輕度或非典型的粒線體功能缺陷,其實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為常見,只是診斷困難。每位患者的病程差異很大,有些患者在嬰兒期就出現致命症狀,有些則是直到成人才逐漸顯現。目前醫學界沒有治癒的方法,只能給予支持性治療。

粒線體是人體細胞內的發電廠,產生維持生命所需的能量,在每個細胞內依能量需求不同可以有幾百,甚至幾千個粒線體,每個粒線體內部均帶有一小段DNA,僅編碼產生能量所需的各種指令,估計約有 37 個基因,與經常提及遺傳父母特徵的 23 對染色體,包含 2 萬個基因部分,則是完全不相干。

粒線體內的DNA,如果存在有害突變,就會導致細胞能量供應減少,特別影響對能量需求高的組織,像是心臟、肌肉和大腦,想想看,如果一個細胞,有 1000 個發電廠(粒線體),但大多數都不能正常發電時,將導致嚴重功能失調,甚至死亡。

科學界已經知道,粒線體DNA是 100 % 從母親的卵子遺傳過來,父親的精子僅僅只帶入細胞核內的 23 條染色體,沒有任何父親的粒線體DNA會出現在受精卵內,因此這項疾病是母系遺傳。當然,如果母親的粒線體DNA沒有突變且能量代謝效率極高,不僅母親本身可能壽命較長,子女也會因此受益,因此「長壽基因來自母親」的說法,實際上指的就是粒線體DNA。

其中一篇論文的通訊作者特恩布爾教授(Doug Turnbull)表示:「粒線體疾病會對家庭造成毀滅性影響,這項新技術可以為更多面臨遺傳風險的女性帶來新的希望,她們現在有機會生下沒有這種可怕疾病的孩子。在英國全民健保的框架內,且在良好規範的環境中,我們能夠將粒線體捐贈作為研究項目的一部分,提供給受影響的女性。」這項新的粒線體捐贈技術,已經於 2015 年在英國合法化。

每個粒線體內部均帶有一小段DNA,僅編碼產生能量所需的各種指令。freepik by julos圖/每個粒線體內部均帶有一小段DNA,僅編碼產生能量所需的各種指令。freepik by julos

技術原理

這項技術是在卵子受精後進行的。首先將帶有粒線體DNA突變的受精卵內之細胞核基因(來自父母親的23對基因)移植到一顆來自健康女性的捐贈卵子中,而該捐贈卵子的細胞核已被移除,接著形成胚胎,最後再植入母親體內著床生長。

在出生的 8 名嬰兒中,血液檢測到致病粒線體DNA的含量範圍從無法檢測到 16 % 不等,這些致病突變被認為是來自於母親粒線體的「攜帶效應」,即抽取細胞核 23 對基因時,周圍連帶散落的母親粒線體,也微量一同被轉移,這種「攜帶效應」是粒線體捐贈技術目前需要進一步優化的地方。

挑戰與瓶頸

現階段,為防萬一,「攜帶效應」造成嬰兒產生疾病,因此必須額外加做一項:著床前基因檢測,以確定來自母體的突變粒線體DNA,不會太多。根據新堡大學的數據,使用這項新技術的臨床妊娠率為 36 %,也就是接受前核轉移的 22 名女性中有 8 人確認懷孕。

在 7 位孕婦中,有 6 位的懷孕過程順利無異常,只有一位出現罕見的妊娠併發症(高脂血症),但她透過低脂飲食成功改善。所有 8 名嬰兒(包括一對雙胞胎)均透過自然分娩或選擇性剖腹產,嬰兒的體重均符合其胎齡的正常範圍。

研究人員在嬰兒的血液與尿液細胞中測量了致病粒線體DNA突變的水平,其中 5 名嬰兒未檢測出突變,其中 3 名嬰兒檢測到低水平突變,其血液與尿液樣本分別為 5 % 與 9 %、12 % 與 13 %、16 % 與 20 %,這些突變含量遠低於多數研究指出會引發臨床疾病所需的 80 % 閾值。研究團隊將持續追蹤這些兒童的健康狀況,直至 5 歲。

未來展望

這項研究的成果不僅是醫學上的突破,也為許多承受遺傳風險的家庭帶來了新的選擇與希望。8 名健康嬰兒的誕生,代表著人類在對抗粒線體疾病上的一大進展,也是全球第一次有實際世代傳承健康的案例,當然,長期追蹤仍然重要,目前僅有短期結果。

未來,隨著技術持續完善與追蹤數據的累積,科學界有機會讓更多家庭擺脫遺傳疾病的陰影,迎向更健康的世代。

(本文作者為潘懷宗博士/藥理學教授)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