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為,只要把血壓控制在 130/80 mmHg(毫米汞柱)以下,甚至穩定在 120/80,應該很安全吧?如果你也這麼想,一份最新權威共識《關於成人高血壓預防、檢測、評估和管理指南》(Guideline for the Prevention, Detection,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 in Adults)可能會讓你大吃一驚:2025 年,由全球 21 國專家聯合制定、覆蓋 3.2 億人資料的最新高血壓管理指南中,這一「常識」被推翻了。
最新指南首次把「預防阿茲海默症」寫進高血壓管理目標,並重新定義了血壓的「安全線」。
由美國心臟協會(AHA)、美國心臟病學會(ACC)主導,並和美國醫學會(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美國預防心臟學會(American Society of Preventive Cardiology)等共 11 個組織合作編寫的高血壓指南,在 8 月中旬更新最新版本,是繼 2017 年後 8 年來首度更新,希望透過新版血壓管理建議,為患者找到最佳健康解方。
首先我們對「血壓與認知症」有5個錯誤認知
從最新指南來看,我們對血壓與認知症的關係確實存在錯誤認知,可能會影響對血壓的正確管理,進而增加認知症風險。
誤區1:血壓只是心臟的事,和大腦無關
高血壓是導致認知衰退和認知症的最常見可控因素,其對腦內小血管的損傷可能早於心臟症狀出現。高血壓會損害腦內小血管,這與記憶問題密切相關,是引發認知障礙的重要原因。
誤區2:130 - 139 mmHg是「輕度」,不用介入
這是屬於 1 級高血壓,已被證實會加速記憶中樞(海馬迴)的老化。研究顯示,處於該血壓區間的人群,對海馬迴的損害已可檢測到,5 年內出現記憶模糊的風險比血壓正常者高 40 %。
誤區3:偶爾升高沒關係,只要整體達標就行
指南警告:血壓波動(如一天內收縮壓波動 > 20 mmHg)比持續高值更危險,會反復損傷腦小血管,是認知症的「隱形推手」。這種波動對腦血管的傷害是持續性的,會逐漸影響認知功能。
誤區4:認知症是老年病,中青年高血壓不用在意
指南資料表明:30 - 40 歲血壓偏高者,認知症風險是血壓正常者的1.8倍。因為高血壓對大腦的損傷具有累積性,年輕時的血壓異常會為老年認知問題埋下隱患。
誤區5:吃「補腦藥」能抵消高血壓的傷害
指南明確:目前無任何藥物可替代血壓管理,控制血壓是預防認知衰退的基礎。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一線介入手段,任何「補腦藥」都無法彌補高血壓對大腦造成的損害。
圖/僅為情境配圖,取自Shutterstock
血壓異常如何偷走記憶?
高血壓對記憶的損害並不是短期造成,而是通過多種機制逐步影響大腦功能。
慢性高壓:腦小血管「硬化」
長期血壓高會導致腦內微小血管壁增厚、血管變窄,血流減少,神經元因缺氧受損。這是阿茲海默症患者常見的早期病理變化,也是高血壓影響認知功能的重要途徑。
頻繁波動:腦內「微損傷累積」
血壓驟升驟降(包括夜間隱性升高)會撕裂脆弱的腦小血管,引發無症狀微出血或缺血,日積月累導致記憶功能退化。指南指出:血壓波動大者的認知症風險是穩定者的 2.3 倍。
合併代謝問題:雙重打擊
高血壓+肥胖/糖尿病會加速大腦炎症反應,促進認知障礙相關病理變化,形成「血壓高 → 代謝亂 → 認知差」的惡性循環,進一步加劇認知功能的衰退。
2025全球共識:血壓管理的5大更新
2025 年的這份全球共識,圍繞預防認知症這一核心目標,對高血壓管理做出了多項重要更新。
130 mmHg只是「底線」,高風險人群需更低普通人群血壓應控制在<130/80 mmHg;而高風險(肥胖、糖尿病、腎病)人群,建議控制在 < 125/75 mmHg,以更好地降低認知障礙風險。
▋新增「認知保護」核心目標
首次將「預防認知症」納入高血壓管理核心,強調「血壓控制不僅為護心,更是為減少腦損傷」。這一變化凸顯了血壓管理對腦健康的重要性。
▋血壓「穩定性」比單一數值更重要
指南要求關注「波動指標」(如早晚差值、每週波動幅度),將其作為認知風險評估的關鍵依據。保持血壓穩定比單純追求某個數值更有意義。
▋全生命週期管理方案
針對不同年齡段人群制定了相應的管理方案:
中青年重點防波動(如避免熬夜、高鹽飲食);
中老年控制<130/80 mmHg,同時定期篩查認知功能;
孕期嚴格控制血壓<140/90 mmHg,降低產後認知損傷風險。
▋藥物原則:優先選擇「穩血壓」的類型
指南強調:降壓藥的選擇應以「長期穩定控制血壓」為原則,減少波動對大腦的傷害。具體用藥需由醫生根據個體情況決定,不應自行選擇或調整用藥。
▋讓血壓達標:真正「防認知症」
要讓血壓達標真正起到預防認知症的作用,需要從家庭監測、生活方式、藥物管理和認知監測等多方面入手。
圖/僅為情境配圖,取自freepik
家庭監測:3個「關注血壓波動」的細節
1. 正確測量:每次測 2 - 3次(間隔 1 分鐘),取平均值,避免單次誤差,確保測量結果的準確性。
2. 記錄波動:早晚各測一次,若差值 > 20 mmHg,及時告知醫生,以便醫生調整治療方案。
3. 工具選擇:用經過認證的上臂式電子血壓計,不依賴未驗證的智慧設備,保證測量的可靠性。
居家量血壓則要注意「722」原則,「7」是連續 7 天量測、「2」早上起床後及晚上睡覺前各量 1 次、「2」每次量 2 遍,取其平均值。若數值超過 130/80 mmHg,建議至心臟科門診就醫。
生活方式:4個「穩血壓+護腦」的習慣
1. 飲食:遵循DASH模式(多蔬菜、全穀物、低脂奶),每日鈉 < 2300 mg(理想 < 1500 mg),同時多吃鉀含量高的食物(如菠菜、香蕉),通過飲食調節血壓。
2. 運動:每週 150 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游泳)+ 2 次阻力訓練(如啞鈴),改善腦血流,增強身體素質。
3. 作息:固定睡眠時間(如 23 點前睡),避免熬夜導致夜間血壓驟升,維持血壓穩定。
4. 減壓:通過冥想、深呼吸等方式管理壓力,減少情緒波動引發的血壓波動,保持身心放鬆。
藥物管理:2個「防血壓波動」的關鍵
1. 規律服藥:不擅自停藥或減藥,突然停藥會引發血壓反彈,加重腦損傷,必須嚴格遵醫囑用藥。
2. 遵醫囑調整:若血壓波動大,及時與醫生溝通,可能需要調整為長效製劑或聯合用藥,以更好地控制血壓波動。
認知監測:45歲後加做「記憶體檢」
每年做一次認知能力評估,結合血壓資料早期發現問題,做到早發現、早介入,保護認知功能。
血壓 130 不是安全線,而是警戒線。血壓管理不只是心臟問題,更是大腦健康的關鍵!認知症不是老年才發生的事,而是幾十年血壓波動和升高累積的結果。
至於血壓高到什麼程度需用藥?
台灣於 2022 年下修高血壓診斷標準,與美國一致,均為 130(收縮壓)/80 (收縮壓)毫米汞柱。臨床用藥仍以收縮壓為主,如低於 130 ,而舒張壓介於 90 至 80 之間,還無用藥的急迫性,一般建議先從生活型態著手改善。
中青年階段的血壓波動、輕度升高,看似不起眼,卻可能成為數十年後認知症的「伏筆」。穩定、達標的血壓,就是守護清醒晚年的最好投資。
參考資料:
1. New 2025 guidelines focus on early intervention and lifestyle to manage high blood pressure
News-Medical Life Scienc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ug 14 2025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Aug 14, 2025
3. 2025AHA/ACC/AANP/ABC/ACCP/ACPM/AGS/AMA/ASPC/NMA/PCNA/SGIM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Originally Published 14 August 2025
(本文作者為認知症整合照護專家,長照、認知症政策研究者——伊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