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重創光復鄉,全台各地志工紛紛化身「鏟子超人」、「挖土機超人」協助救災。桃園市一名挖土機行老闆林鴻森因前往救災受傷感染引發敗血症,不幸於中秋夜宣告不治過世。專家表示,在風災、水災、洪災等災區救災感染死亡,最有可能的禍首是「金黃色葡萄群菌」或「類鼻疽」引起敗血症致死,其中又以類鼻疽可能性最高。並提醒民眾救災時若不慎受傷,除立即消毒/清潔、包紮傷口,若出現傷口紅腫/熱痛等 4 大不適症狀應盡速就醫。
驚傳鏟子超人過世?林鴻森因受傷感染引發敗血症不幸逝世
據平面媒體報導,家住在桃園市蘆竹區的 48 歲挖土機行老闆林鴻森,在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發生隔日,就與侄子開車載著 2 台「小山貓」趕赴花蓮救災。林鴻森在擔任志工期間,雖然左腳被刺傷傷口腫脹,但仍咬牙強忍堅持持續協助救災,直到救災第 8 天才自行打電話叫救護車前往門諾醫院就醫。
門諾醫院發現傷口感染,治療後狀況穩定,但左腳感染部位仍然腫脹,家屬與院方協調後,於 10 月 4 日將林轉回林口長庚醫院持續治療。轉院途中,林鴻森始終意識清楚,沒想到但到了林口長庚醫院從救護車下擔架換入病床時,就突然陷入昏迷,院方雖積極治療,卻因感染引發敗血症造成多重器官衰竭,於昨晚中秋夜宣告不治。
受傷後間隔數天才出現不適症狀,感染類鼻疽可能機會較高
風災、水災、洪災等救災現場若出現傷口感染,最常見的就是感染「類鼻疽」與「金黃色葡萄球菌」,當皮膚出現擦傷、撕裂傷等,又接觸到受汙染的水或土壤,也有可能經吸入、食入受汙染的塵土或水而感染。
一般來說,遭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患者傷口通常會紅腫、疼痛的十分嚴重,往往會立刻就醫,且其病程非常快,若不治療約 3 至 4 天就會死亡。但由於「挖土機超人」林鴻森在受傷後隔了數天才出現不適症狀而就醫治療,研判感染類鼻疽的機會較高。
感染類鼻疽症狀有哪些?出現發燒、傷口潰瘍局部腫痛當心
類鼻疽是由存在於土壤、水池及積水環境中的類鼻疽桿菌引起,主要由皮膚傷口接觸受病原菌汙染的土壤或汙水傳染,颱風帶來的強風暴雨易使土壤和泥水中的類鼻疽桿菌暴露地面,更易傳播,常為吸入性感染,造成颱風後 1 個月內確診個案增加,民眾應做好個人防護措施。
類鼻疽潛伏期通常為 2 至 4 週,短則數小時,可長達 21 天,症狀表現差異極大,可能為無症狀,常見的病徵包括發燒、頭痛、局部腫痛、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淋巴結腫大,可導致皮膚膿腫、肺炎、腦炎、敗血症,須儘速以適當抗生素治療。
類鼻疽是什麼?
是由類鼻疽桿菌所引起。颱風後疫情常為吸入性感染,於颱風後一個月內確診增加。
類鼻疽傳染方式:多數病例為由皮膚傷口接觸到受病菌汙染的土壤或汙水而引起感染,但也可能經由吸入、食入受汙染塵土、土壤或水。
類鼻疽症狀:常見包括發燒、頭痛、局部腫痛、潰瘍、胸痛、咳嗽及淋巴結腫大,可導致皮膚膿腫、肺炎、腦炎、敗血症,需儘速以適當抗生素治療。
類鼻疽注意事項:
1.高風險族群為有糖尿病、肺病、肝病、腎病、癌症或免疫功能受損的人,重症機率較高。
2.有上述慢性病的民眾,如有發燒、胸痛、咳嗽等症狀請儘速就醫。
鏟子超人辛苦了!護理師提醒水災後4大關鍵守護皮膚健康
中華民國美容醫學醫學會美容醫學護理小組召集委員郭貞君,同時也是資深護理師也提醒,所有協助第一線超人英雄們,汙濁的洪水中暗藏著許多看不見的皮膚健康威脅。呼籲民眾在救災時,也應多了解如何自我照護皮膚,確保在協助災區的同時,也能保護好自己。
小心汙水中的隱形危機,常見這些皮膚威脅
郭貞君表示,水災後的環境,是微生物滋生的溫床。救災者長時間接觸汙水或身處潮濕環境,皮膚將面臨多重挑戰。表皮感染往往是由葡萄球菌或鏈球菌等常見細菌引發,輕則造成傷口發炎潰爛,重則可能演變為更廣泛的蜂窩性組織炎。
除此之外,長時間浸泡在水中也容易因為足部皮膚過度浸潤,出現「浸軟足」這種非感染性濕疹,破壞皮膚的屏障完整,使皮膚變得脆弱、起皺甚至引發後續的小傷口潰爛、擴散等情形。另外,清理過程中,因為水災撞擊而破碎的尖銳雜物也常造成有割傷或刺傷的皮膚受傷情況,微小傷口加上浸泡加上髒汙結果就可能讓細菌入侵產生更多疊加風險。
3高風險族群多留意,受傷感染機率恐較高
雖然所有接觸汙水的人都有風險,但某些特定族群的皮膚屏障更為脆弱,當然更需要小心注意。
第一類就是「鏟子超人」;救援者長時間暴露於汙泥之中,如果加上最近新聞出現的過勞後橫紋肌溶解症;郭貞君提醒鏟子超人們一定要注意休息與營養,以免過低的免疫狀態增加感染機率。
其次是兒童與長者,前者皮膚較薄,後者自癒修復能力開始變差。一旦發現細小傷口出現,一定要審慎面對,絕對不要輕忽。
最後,本身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或免疫功能較低下的人群,身體對抗病菌的防禦力已經變弱,一旦發生傷口感染,甚至只是流感、腹瀉,都可能出現健康急速崩壞的嚴重後果。
鏟子超人受傷注意,傷口4症狀警訊快就醫
若鏟子超人近期赴災區救災,若不幸刺傷或是劃傷皮膚等,除了立即清洗處理傷口,可進一步就診由醫師評估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至於打破傷風疫苗部分,破傷風疫苗只能預防之後的感染,受傷當下施打是無效的。
若慢性病患者受傷後已就醫,但回家後仍感不適,務必再次就醫。最重要的是,鏟子超人受傷回家需特別留意,如出現 4 症狀,包含傷口紅腫範圍擴大、傷口持續疼痛(熱痛)、傷口流膿,還有出現發燒症狀等,務必立刻就醫,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防護勝於治療:水災後自我保護的4大守則
郭貞君特別提醒這些高風險族群,更應將主動防護與迅速反應視為首要任務。
面對複雜的災後環境,「主動預防」是保護皮膚的最佳策略。郭貞君提出以下 4 個建議:
穿戴完整保護裝備:主動防護永遠是最重要的動作。請務必穿戴防水手套、長筒雨靴,盡量減少皮膚直接暴露於汙水中的機會。
維持乾燥與清潔:除了避免傷害,只要有休息空檔,應盡快用乾淨的清水和肥皂清洗手腳與身體,同時脫下雨靴與襪子,徹底擦乾身體以保持皮膚乾爽。
即時處理微小傷口:對於身上的輕微疼痛都要保持警覺,一旦發現任何擦傷或割傷,千萬不要輕忽,立即以清水沖洗乾淨,並使用適當的敷料覆蓋,避免傷口直接接觸髒汙。
避免長時間浸泡:為了維護皮膚屏障,同時提高警覺精神,鏟子超人們要為自己規劃好輪替休息的時間,避免長時間持續泡在水中執行任務。
災後重建路漫長!災民、鏟子超人守護自己,才能持續救災
郭貞君表示,全民對於為受災家園無私付出的鏟子超人們都萬分感謝;但無論是超人還是在地民眾,面對災後重建的漫漫艱辛長路,請務必先將自身的健康與安全放在首位。
災後的皮膚照護,不僅是為了個人的健康,更是為了預防可能發生的嚴重感染。先把自己照顧好,我們才能有更充足的能量與健康的身體,去守護我們深愛的家園與親人。並強調保持自我身心的喘息與修復空間,就是持續提供整個社會更多善能量的唯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