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茲海默症(AD)從來不是單一的醫學難題,更是壓在全世界超過 5 千萬家庭身上的重擔。許多國家阿茲海默症患者呈快速上升趨勢,更嚴峻的是,還面臨多重困境。
衛福部委託國家衛生研究院進行「全國社區認知症流行病學調查」,執行期間為民國 109 年至 112 年,全國社區 65 歲以上長者認知症盛行率調查結果為 7.99 %。衛福部政策目標是在 114 年將認知症患者被診斷的比例提高到 70 %以上,由於認知症診斷不易,且部分就醫的民眾並未出現認知功能退化,使得實際確診人數與盛行率推估有落差。
阿茲海默症單株抗體新藥「欣智樂(Kisunla)」與「樂意保(Leqembi)」一年治療費自費要價 100 萬到 150 萬元,可及性極低;很多家庭盲目依賴「健康食品」,卻對有效復健介入手段一無所知。
日前,全球醫學頂刊《刺胳針》《The Lancet》連發三篇論文,聚焦阿茲海默症的診斷、治療和未來方向,明確阿茲海默症已進入「疾病修正時代」——不再只是緩解症狀,而是開始介入疾病本身的生物學進程。
這究竟是真正的希望,還是又一場新的焦慮?
阿茲海默症診斷新面貌:提前 10 – 20 年發現?
診斷,是一切介入的起點。
1.巨大鴻溝:
無症狀的潛伏者《刺胳針》指出,目前全球大約有 3.15 億人雖然尚未出現典型臨床症狀,卻已在血液檢測或影像醫學中顯示阿茲海默症病理改變。這個數字是現有確診患者的數倍。
2.診斷困境:
又貴又痛還不準的傳統診斷流程中,僅靠臨床症狀和結構性磁振造影MRI檢查,由於沒有生物標記物,診斷存在明顯局限。而正子斷層造影(PET)掃描一次 3 到 4 萬元,不僅昂貴,還需要排隊等待。腰穿抽取腦脊椎液檢測(CSF)的痛苦,更是讓人望而卻步。現實生活中絕大部分患者是在明顯失能後才被確診,已經錯過最佳介入時間點。
3.新突破:
血液標誌物時代阿茲海默症正在從「症狀學疾病」轉變為「生物學疾病」,核心標誌是血液檢測技術的成熟。
其中:
①血液檢測(如p-tau217)與PET、CSF結果的一致性可達 90 – 95 %;
②臨床研究顯示,血液檢測可讓 80 – 90 %的患者免於進行PET/CSF檢查;
(延伸閱讀/阿茲海默症抽血就能驗?台韓合作研究:血液檢測診斷準確率高達 93 %)

4.進步的隱憂:
誰需要早篩?血液檢測的意義不言而喻:未來有望通過常規抽血提前 20 年發現風險,為介入爭取時間。但《刺胳針》明確提醒:
①血液檢測有望成為初篩手段,但最終確診仍可能需要PET或CSF。
②更現實的問題是:提前知道風險,卻沒有成熟的治療方案。
③在此提下,早篩對無症狀個體,可能帶來焦慮。從社會角度,可能引發保險歧視和資源配置的難題。
(延伸閱讀/阿茲海默症發病20年前就有前兆!等待神藥還是提前介入?30 年跟蹤研究告訴你)
阿茲海默症治療新格局:單株抗體藥物真的延緩病程?
早篩未必等於早治。患者和家屬最關心的,始終是「有沒有藥」!
1.首次「減速」證據
《刺胳針》對兩種抗β-類澱粉蛋白單株抗體「欣智樂(Kisunla)」與「樂意保(Leqembi)」的研究資料匯總顯示:
①這兩種藥物能使早期患者的認知下降速度延緩 27 % - 39 %;
②經過 18 個月的臨床觀察,推算出患者平均多維持約 6 個月自理能力。
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證實藥物能改變阿茲海默症的病程走向,而非僅緩解症狀。
2.療效與風險並存然而,新藥並非「神藥」,風險同樣明確
① 3 % – 6 %的患者出現腦水腫或出血(ARIA),部分為致命性;
②療效僅對早期患者顯現,對中晚期幾乎無效;
③需要長期治療,停藥後療效可能消失;
④雖然美國食品暨藥物管制局(FDA)已批准皮下注射方式,但患者依然需要頻繁監測磁振造影MRI,避免嚴重副作用。
3.誰能用得起、用得上?
從真實世界臨床使用情況來看,兩類單株抗體藥物分別適合輕度認知障礙患者和早期阿茲海默症患者,且需通過檢測確認類澱粉蛋白陽性,同時無腦出血病史或高風險因素。
兩種單株抗體類藥物目前在台灣每年成本高達 100 到 150 萬元,衛福部前中央健康保險署署長石崇良(目前已升任衛福部長)於今年 7 月在立法院答詢表示,「欣智樂(Kisunla)」已經專家會議討論,會中認為雖完成臨床三期臨床試驗,但使用的追蹤時間不夠久,長期效益不明,加上藥費高昂,未必符合成本效益,同時參考英國、澳洲、加拿大等國際醫療科技評估中心,均未建議支付使用,因此決議為不建議納入健保給付。
至於「樂意保(Leqembi)」,石崇良說,7 月才剛提出申請,還在程序中,會先進行 45 天醫療科技評估,再送入專家會議,預估明年初才會有結果。換言之,這兩款新藥都必須自費使用,健保均不給付。

4.藥物+非藥物生活方式的照護才是正解
《刺胳針》研究再次強調,藥物並非唯一答案,必須結合運動、飲食、社交和認知訓練等。
認知訓練是核心非藥物生活方式的手段:每天 30 分鐘、每週 5 次的針對性訓練(特別是基於虛擬實境的綜合認知訓練),持續 6 個月以上,能有效改善輕度認知障礙(MCI)患者的認知能力,有效延緩早期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認知功能下降速度,若能融入到每天生活中,效果更好。
研究還發現,認知訓練與運動結合,效果比單獨用藥更顯著。《刺胳針》的研究還提出「照護優先」原則:先解決患者行為紊亂、心理焦慮等問題,再談藥效。
擁抱爭議:未來會有希望嗎?
《刺胳針》的系列研究,並未回避領域內的分歧,通過呈現爭議為未來發展指明方向,既傳遞希望也提醒理性來面對。
1.科學界的三種視角科學界三種觀點指引著不同研究方向
①疾病中心派:認為愈早診斷愈好,核心目標是通過早期介入阻止神經元喪失,主張加速生物標誌物篩查普及;
②病人中心派:更關注患者生活品質提升,哪怕疾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主張優先以優化照護和非藥物生活方式介入;
③人群中心派:強調高齡化背景下多病共存的現實,主張將資源優先投入公共健康層面的預防和基層照護。
站在不同視角,會有不同的關鍵訴求排序:對於患者和家屬來說,早診斷,儘快形成更有效的藥物+非藥物生活方式介入,輔以照護優化,才是關鍵。
2.治療爭議更具社會性與癌症、類風濕等疾病相比,阿茲海默症的治療更具社會敏感性
阿茲海默症的藥物核准和健保給付不僅要考慮療效,副作用風險、倫理問題、健保負擔,都是爭議焦點。譬如:是否該給 80 歲以上患者使用有風險的單株抗體?有限醫療資源該優先投入新藥研發還是基層照護?這些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卻深刻影響患者命運。

3.未來方向:從預防到監測綜合《刺胳針》系列研究的觀點,阿茲海默症未來的突破將聚焦三個方向:
①多靶點藥物研發單一靶點藥物效果有限,藥物研發不再只盯著Aβ。包括Aβ與Tau蛋白靶點協同介入,神經炎症靶點阻斷病理放大通路,代謝-血管調控靶點改善腦微環境等,多靶點策略已成為核心研發方向,均有藥物進入 I/II 期臨床試驗。
②數位化監測普及AI結合可穿戴設備能通過步態、睡眠、語言等資料,提前 6 年預測認知下降,準確率高且成本低、易操作,特別適合基層篩查。《刺胳針》預測,這類技術將在 5 年內成為社區認知評估的常規工具。
③全民預防的落地《刺胳針》再次強調,《刺胳針》於 2024 年所公布的控制 14 項可改變危險因素能降低 45 %的認知症風險。
兒童青少年期:教育水準;
中年期:控制高血壓、膽固醇、糖尿病、肥胖、避免頭部外傷和過量飲酒;
老年期:戒菸、保護聽力和視力、防治憂鬱、規律運動、避免社會孤立、減少空氣汙染暴露。
期待中的未來是:更便捷的早篩、更可負擔的新藥、更完善的社區照護體系,真正落地到家庭。《刺胳針》這三篇文章,描繪了「診斷更早更簡單、治療更有效更全面、未來更多元更期待」的完整圖景。
短期:不盲目迷信新藥,生活方式和綜合認知訓練仍是關鍵;
中期:血液檢測可能逐漸普及,多靶點精準療法將會取得進展;
長期:真正的改變在於社會整體預防與照護體系建設。
❝如果提前 20 年知道自己會患病,你會選擇積極應對,還是選擇「不知道」? ❞
(本文作者為認知症整合照護專家,長照、認知症政策研究者——伊佳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