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茲海默症

阿茲海默症發病20年前就有前兆!等待神藥還是提前介入?30年跟蹤研究告訴你

【專家觀點】
阿茲海默症發病20年前就有前兆!等待神藥還是提前介入?30年跟蹤研究告訴你 阿茲海默症發病20年前就有前兆!等待神藥還是提前介入?30年跟蹤研究告訴你。僅為情境配圖,取自Shutterstock

阿茲海默症至今仍無可治癒的藥物,及早預防、發覺及介入是最佳策略。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最新全球系統綜述顯示:認知症從出現症狀到確診,平均要等 3.5 年!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的確診延遲為 3.6 年,對於這一嚴峻問題,許多患者在察覺到認知方面的症狀時,實際上疾病已悄然進展至中後期,錯失了最佳的介入時機。

為改變這一現狀,給大家幾點實用建議:

密切留意早期認知症狀,像記憶力減退、執行功能出現障礙等;具有阿茲海默症家族病史的人群,要主動進行「生物標誌物篩查」,並定期開展認知功能評估;千萬別把早期出現的記憶問題單純歸結為「老化」,一旦發現異常,應儘快就醫,接受專業診斷;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合理飲食、適度運動,積極參與社會活動,保持精神上的良性刺激。

那麼在對抗阿茲海默症的道路上,早發現和早介入的必要性,仍然有諸多不同意見。接下來,一項歷經 30 年的跟蹤研究將為我們提供更有價值的參考。

阿茲海默症早期診斷沒用?研究發病前有近二十年介入時間

「早診斷有何用?反正過 2、3 年還是會從輕度認知障礙退化到認知症。」這是很多人對阿茲海默症(AD)防治的誤解。

不少人覺得,就算早期發現了,病情也會快速進展,所以沒必要篩查。但一項發表在《Alzheimer's & Dementia》(阿茲海默症協會官方期刊)的 30 年跟蹤研究《Change points for dynamic biomarkers in the Alzheimer's disease pathological cascade: A 30-year cohort study》,用真實資料進行了有力的回擊!

研究結果發現,從認知正常到出現症狀,平均要經歷 11 - 12 年,最長的達 24 年。這意味著,從身體開始出現病理變化到真正發病,有長達近 20 年的「介入時間」,來維持生活品質

更重要的是,研究對比發現,在疾病早期(比如類澱粉蛋白異常階段)就介入的人,腦結構萎縮速度比晚期介入者慢 40 % 以上

早診斷不是給人「貼標籤」,而是為了抓住這段黃金時間,延緩病情進展。

阿茲海默症前兆?從健康到發病,身體會提前發出哪些信號?

從健康到阿茲海默症,身體會提前發出哪些信號?

這項 30 年的研究,最有價值的發現是畫出了阿茲海默症進展的「時間軸」——從健康到發病,身體的生物標誌物會按時間順序發生變化,就像提前亮起的「警示燈」。

1. 弄清阿茲海默症相關生物標誌物

研究背景與方法目的是弄清楚阿茲海默症相關生物標誌物(如類澱粉蛋白、tau蛋白、腦結構等)的變化規律,找到它們開始加速變化的「時間點」。

研究團隊從 1995 年開始,跟蹤了 349 名一開始認知能力正常的人,這些人年齡從 57 歲到 67 歲不等,平均 61 歲,女性占比 48 %,跟蹤時間長達 30 年。

通過定期檢測腦脊椎液(反映腦內蛋白變化)、磁振造影(觀察腦結構)和認知功能,用分段回歸模型分析這些指標的變化規律。

2.阿茲海默症發展 4 個關鍵階段

研究發現,從健康到出現阿茲海默症症狀,有 4 個明確的階段,每個階段都有特定的「信號」

第一階段:類澱粉蛋白異常期

在出現症狀前 17.1 年,腦脊椎液中「類澱粉蛋白 42/40 比值」開始下降,提示腦內類澱粉蛋白開始異常沉積。這是最早的預警信號。在這一階段,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很可能並未察覺到明顯異常。

第二階段:類澱粉蛋白異常期

tau蛋白病理期距症狀出現約 15.8 年,腦脊椎液中「磷酸化tau181」(一種異常蛋白)開始升高,說明tau蛋白異常聚集的過程啟動了。

此時,大腦內tau蛋白的結構和功能出現紊亂,開始聚集形成神經纖維纏結,這會進一步破壞神經細胞間的正常連接,干擾神經信號的傳遞。

第三階段:腦神經損傷期

在阿茲海默症症狀出現前 11.6 年,腦脊椎液中「神經絲輕鏈」(反映神經損傷的指標)升高,同時全腦白質體積開始縮小,提示神經軸突已出現損傷。

大腦的神經傳導通路受到損害,神經細胞的營養供應和信號傳遞均受到影響,導致大腦整體的功能協調性開始下降。

第四階段:腦結構損傷與認知下降期

從症狀出現前 9.7 年開始,腦室(腦內空腔)逐漸擴大,最後表現為認知功能明顯下降(如記憶力、計算力變差)。腦室擴大表明大腦組織因神經細胞的大量死亡和萎縮而出現代償性改變,此時患者的認知功能也隨之顯著惡化,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能力。

僅為情境配圖,取自Pexels by MART PRODUCTION圖/僅為情境配圖,取自Pexels by MART PRODUCTION

阿茲海默症預防:各階段該怎麼查、怎麼介入?掌握這些警訊

既然身體會提前發出信號,那每個階段該怎麼發現、怎麼介入?結合研究結論和現實可行性,本文整理了一套「階梯式方案」。從簡單到專業逐步排查:

方案1:類澱粉蛋白異常期

這是最早的階段,普通人體檢很難直接發現,但高風險人群(有家族史、攜帶APOEε4基因、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可以:做個APOE基因檢測,看看是否屬於高風險;每年做一次簡單認知篩查(如MoCA量表),記下自己的「認知基線」;做一次磁振造影,留個腦結構「基礎影像」。若這些提示風險高,再考慮進一步做血液類澱粉蛋白檢測或PET影像。

方案2:tau蛋白病理期

重點關注tau蛋白相關變化:

高風險人群可每年查一次血液「p-tau217」(和腦脊椎液tau蛋白相關性高,無創易操作);每 2 - 3 年做一次磁振造影,重點看全腦白質體積有沒有變化;每年做一次稍詳細的認知測評,比如記單詞、算算術,觀察是否有細微下降。

方案3:神經損傷期

此時腦結構開始有明顯變化,建議:每年做一次腦振造影,關注全腦白質體積和腦室大小;查血液「神經絲輕鏈」(部分醫院已能做),瞭解神經損傷程度;每 12 個月做一次認知測評,頻率可以高一點。

方案4:認知下降期(症狀出現時)

出現明顯記憶差、忘事等症狀時,要做綜合評估:

到記憶門診做全套認知測試(如MMSE、MoCA、CDR量表);結合磁振造影和血液標誌物,讓醫生判斷病情階段;必要時通過腦脊椎液或PET檢查,明確病理類型。 

從「被動等藥」到「主動延緩」,阿茲海默症預防食衣住行這樣做

研究證實,每個階段介入都能有效「踩刹車」,而且愈早效果愈明顯。

方案1:類澱粉蛋白異常期,阻止病理啟動

重點是減少類澱粉蛋白沉積風險,包括:

飲食:每週吃 2 - 3 次深海魚(補充Omega-3),每天一小把堅果(如核桃、杏仁,含抗氧化物質);

運動:每週 150 分鐘快走、游泳或太極拳,規律運動能降低類澱粉蛋白沉積速度;

認知訓練:可以採用靈活或者綜合認知訓練,比如每天讀半小時書、學個新技能(比如用智慧手機),保持大腦活躍,進行認知儲備。

這個階段介入,能讓後續tau蛋白異常的出現時間推遲 3 - 5 年。

方案2:tau蛋白病理期,減少蛋白導致的「纏結」

重點是抑制tau蛋白異常聚集,包括:

強化認知訓練:每天 30 分鐘「記憶遊戲」,比如記家人電話、拼拼圖,研究證實能減少tau相關神經損傷。當然,建議從這個階段開始,進行我們多次提到的「綜合認知訓練」——通過數位化、全景沉浸的方式,有效鍛煉多認知域的能力,增加認知儲備;

避免腦外傷:騎車、走路時注意防護,頭部撞擊會加速tau蛋白聚集;

高風險人群可關注針對tau蛋白的臨床試驗,早期參與可能獲益。

此階段介入,能減少tau蛋白對神經細胞的「纏結損傷」,讓認知功能維持正常的時間延長約 40 %。

方案3:神經損傷期,保護腦結構

重點是延緩腦白質萎縮和腦室擴大,包括:

復健訓練:每天 10 分鐘平衡練習(如單腳站、腳跟走),改善腦血流;

多社交:每週至少 2 次集體活動,比如參與社團活動、社區讀書會,研究發現社交能減緩白質退化;

認知訓練升級:通過「綜合認知訓練」,有效啟動神經可塑性,重建神經細胞連接通路。

本階段的介入,能讓腦白質萎縮速度減緩約 30 %,腦室擴大進程推遲 2 - 3 年,直接幫認知功能「續命」。

方案4:認知下降期(0 年),維持生活品質

重點是改善症狀、延緩失能、遠離肌少症,包括:

藥物療法:在醫生指導下用改善認知的藥物(具體方案因人而異);

家庭照護:把常用物品放固定位置,用日曆、提示板記事情,減少患者挫敗感;

非藥物療法:通過持續的「綜合認知訓練」,進一步加強對大腦 6 大認知域的聯合刺激與鍛煉,盡可能恢復並保持大腦認知功能,保留核心生活能力。

本階段的介入和治療,能讓患者維持獨立生活的時間延長 2 - 3 年,認知功能下降速度減緩約 50 %。

長達 30 年的研究告訴我們:阿茲海默症不是「突然降臨」的,從身體出現異常到發病,有近二十年時間可以介入。與其坐等還未出現的「特效藥」,不如從現在開始:高風險人群主動查一查、平時規劃健康的飲食和規律的運動、多動腦、多社交,儘早開展並堅持進行「綜合認知訓練」!

參考資料:

1. Change points for dynamic biomarkers in the Alzheimer's disease pathological cascade: A 30-year cohort study

Yuto Uchida, Kei Nishimaki, Anja Soldan, Corinne Pettigrew, Sara Grace Ho, Abhay Moghekar, Mei-Cheng Wang, Michael I. Miller, Marilyn Albert, Kenichi Oishi

First published: 31 July 2025

2. Change points for dynamic biomarkers in the Alzheimer's disease pathological cascade: A 30-year cohort study

Alzheimers Dement. 2025 Aug;21(8):e70544. doi: 10.1002/alz.70544.

Yuto Uchida 1, Kei Nishimaki 1, Anja Soldan 2, Corinne Pettigrew 2, Sara Grace Ho 2, Abhay Moghekar 2, Mei-Cheng Wang 3, Michael I Miller 4, Marilyn Albert 2, Kenichi Oishi 125

3. 錯過守護記憶黃金時間!全球3萬人跨洲際的系統研究:認知症診斷延遲平均3.5年

健康遠見 伊佳奇 2025-08-11

(本文作者為認知症整合照護專家,長照、認知症政策研究者——伊佳奇)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