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

失智還是老化?10大警訊提早發現早治療

【專家觀點】
失智還是老化?10大警訊提早發現早治療

台灣人口日漸老化已邁入高齡化國家,但面對老化程度日漸攀升,政府通過的長照服務法等政策皆是針對人口快速老化而制定,而人口老化中又以失智症為重大的議題,因為失智症發病年齡,多為65歲以上之老年人,我國的失智人口數每天都在成長,使得失智症的相關議題更被為重視。

但輕度的失智症比較不易察覺,例如:「家屬常抱怨說他記憶不好,可是古早以前的事,他卻記得一清二楚,我看他是故意裝的」。此外,偶而會出現記憶力的衰減、行為似返老還童以及行動力的降低等。但因為大多數長者的生活自理皆可獨立,且較少需要協助,所以大多被認為是正常的老化,亦容易被我們所忽略。

失智症主要是以記憶力、定向力、判斷力、計算力、抽象思考力、注意力、語言等認知功能障礙為主,同時可能出現干擾行為、個性改變、妄想或幻覺等精神行為症狀,這些症狀的嚴重程度足以影響其日常生活、人際關係及工作能力。

為了避免輕度失智症患者易和老化混淆,以下列出失智症的10大警訊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從平日生活中重視失智症的議題,若有需要也可以盡早就醫,以降低疾病對個人及家庭的衝擊,並能盡早獲得失智症治療與相關照顧知識與服務:

1.  記憶減退影響到工作:一般人偶而忘記事情,過一會兒或經提醒會再想起來;但失智症患者忘記的頻率較高,且即使經過提醒也無法想起該事件。

2.  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如銀行行員連基本的數鈔票能力都有困難等。

3.  言語表達出現問題:一般人偶而會想不起某個字眼,但失智症患者想不起來的機會更頻繁,如「送信的人(郵差)」等。

4.  喪失對時間、地點的概念:一般人偶而會忘記今天是幾月幾日,或在不熟的地方可能會迷路。但失智症患者會搞不清年月日、白天或晚上,或在自家周圍迷路,找不到回家的路。

5.  判斷力變差、警覺性降低:如開車常會撞車或出現驚險畫面、過馬路不看左右紅綠燈、借錢給陌生人等行為。

6.  抽象思考出現困難:對抽象的意涵無法理解,如日常生活中不知如何操作電器或提款機等,亦對指示說明的意思無法理解。

7.  東西擺放錯亂:一般人偶而會任意放置物品,但失智症患者更頻繁,會將物品放在非習慣性或不恰當的位置,如拖鞋放在被子裡等。

8.  行為與情緒出現改變:一般人都會有情緒的變化,但失智患者的情緒轉變較快較大,如一下子哭起來或生氣罵人,情緒的改變不一定有可理解的原因。也可能出現異於平常的行為,如隨地吐痰、拿店中物品卻未給錢、衣衫不整等。

9.  個性改變:一般人年紀大了,性格也會有少許改變,但失智患者可能會更明顯,如疑心病重、口不擇言、失去自我克制或沈默寡言等。

10.  活動及原創力喪失:一般人偶而會不想做家事、不想上班工作,但失智症患者會變得更被動,需要許多催促或誘導才會參與,甚至連原本有的興趣嗜好也不想去做了。

(作者為中華民國職能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衛生福利部八里療養院職能治療科主任)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