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別輕忽藥物與肌病變的關係

【專家觀點】
別輕忽藥物與肌病變的關係

臨床上有些藥物可能會引起肌肉毒性或肌病變,例如抗生素、類固醇、秋水仙素、抗瘧疾藥、抗病毒藥、抗癌藥、胃潰瘍藥、抗黴菌藥、甲狀腺藥、高血壓藥物等;通常使用前述藥物的劑量越大,使用期間越久,引起肌病變的發生率越高。最近由於飲食西化,許多高脂飲食盛行,國人的三高症候群盛行,高血脂疾病漸普遍;臨床上常會開立Statins類降血脂藥物來治療,以控制血脂,並減低心血管相關疾病和併發症。上市以來,效果良好,使用者相當多,但卻有一些引發肌病變的報告,多年來文獻報告漸多,引人注意。

接受Statins類降血脂藥物治療後,肌病變的發生率約佔7~29%。通常約在治療半年後,開始出現肌肉傷害;有些病患並未出現臨床症狀,只出現血液的肌氨酸激酶增高現象;但有些病患會出現肌肉疼痛、近端肌肉無力、僵硬等症狀,嚴重者會出現免疫反應,甚至引起橫紋肌溶解症,導致腎衰竭等嚴重後果;由於高血脂病患的血管經常也會出現粥狀硬化現象,影響血液循環,且若病患未從事合適運動,加上年紀和脊椎退化,發生肌肉疼痛或背痛而求診時,可能會與脊椎下背痛互相重疊。因此針對肌肉酸痛而求診骨科的病患,可詳細注意用藥史,及早診斷藥物性肌肉病變的可能。尤其若經保守治療後,肌肉疼痛仍未能如期改善者,應該考量與藥物如Statins類降血脂藥物的相關可能性。

目前Statins類降血脂藥物的相關致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白,可能有多種因素參與,包括Statins類會抑制肝臟生物轉化功能,使肝臟轉運蛋白功能變差,導致體內Statins類濃度增高;其次為細胞膜上的轉運蛋白功能失調,使肌細胞內的Statins類濃度增高。第三,細胞內的藥物代謝酵素受抑制,減少分解代謝,或引起基因表現的變化。此外,肌細胞可能發生粒線體傷害,損傷粒線體呼吸鏈,促使肌細胞凋亡和蛋白質分解,這些情形都與Statins類藥物的肌肉毒性有關,但真正的致病因仍待進一步分析探討。

此外,一些合併疾病如痛風、糖尿病、維生素D缺少者,都可能會與Statins類藥物出現交互作用,會增加其發生率,須多注意。臨床上減低劑量也有利改善,通常停藥、減少劑量、或改用其他Statins類降血脂藥物即可改善,但有些則須完全停用。並應避免一些相關藥物交互作用、飲酒、治療甲狀腺機能低下情況,都可有效防治或改善肌肉症狀,補充維生素D也可有助於改善血清中維生素25(OH) D3低下病患之症狀。

(作者為臺大醫學院骨科部主任)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