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

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的感染防治

【專家觀點】
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的感染防治

由於人口快速老化,許多老年人受限於關節退化的痛苦,骨科門診常見關節炎病患求診就醫,雖然接受各式各樣的保守治療,但卻未能有效控制,這些病患中,若關節變形嚴重,關節軟骨嚴重磨損,且加上明顯症狀者,常是施行人工關節置換的對象。

目前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相當普及,且數目快速增加,預估到2030年,美國的全人工髖關節置換數目會增加1.74倍,全人工膝關節置換數目增加6.73倍,台灣的人工髖關節置換數目也與時俱增;而由於人工髖關節置換後難免有些病患會發生併發症,因而需接受再置換手術,隨著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數目增多,且時日長久後,這些人工髖關節再置換手術數目也必然跟著增多,不但讓病患再度接受手術的痛苦,而且醫療費用也相對更高,目前各國的人工髖關節置換費用快速增高,常超過預算額度,令相關當局極為重視。所以慎選合適象施行手術,且針對高風險病患個案,應事先防範,自是當務之急。其中人工關節置換後發生傷口感染,常會導致更多的併發症,如鬆脫或需再手術,增高病患的共病和費用,乃是一項重大的課題,值得重視與預防。

先前研究分析結果發現,引起人工關節置換後的傷口感染具有許多風險因子,其中可調控的風險因子包括:血糖控制、肥胖、營養不良、代謝症候群、術前貧血、吸煙、血清25(OH)維生素D濃度、手術前金黃色葡萄球菌篩檢、口腔衛生、泌尿道感染、抗風濕藥物(anti-rheumatic medication)的處置、手術期的預防性抗生素使用情形、手術前的皮膚準備、手術室環境、沖洗劑、和抗凝血劑等。

進一步分析顯示,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良、肥胖者若身體質量指數>40 kg/m2、嚴重營養不良、目前吸煙或已戒煙的患者、代謝症候群、術前貧血者,在接受人工關節置換後,其傷口發生感染的風險都比對照組高,應適當控制;補充維生素D可有效降低傷口的感染率,作者建議接受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前,應篩檢身體如鼻腔是否出覑金黃色葡萄球菌,若有應見施予適當處置,才可減少感染風險。

此外,作者建議應評估口腔衛生(牙周病、齒齦炎和齲齒等)和泌尿道感染,必要時應先處置妥當才可安排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有些病患使用抗風濕藥物(anti-rheumatic medication)來調節關節炎的病情,必要時須調整標靶藥物或短期停藥,以免影響傷口癒合,手術前應諮詢開方醫師;在手術期的預防性抗生素的劑量和時機,適當手術皮膚準備,術後用稀釋優碘沖洗,改善手術室環境和運送流程,應避免強效抗凝血劑,都可減少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後的傷口感染風險;在接受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之前,應妥善評估。所以在施行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之前,為期減少併發症,應諮詢專家的專業建議。

(首圖/Shutterstock Peter Porrini

(本文作者為臺大醫學院骨科教授、主任)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