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案:孩子長大、進入青春期後只想和朋友黏在一起,父母的聲音似乎被忽略,親子關係疏離、彼此之間話愈來愈少?其實青春期正是親子關係需要加固的時期。但相信許多家長看到這裡,應該會想問「我家小孩現在根本不在乎我說什麼,我還有機會嗎?」專家表示,只要爸媽願意行動,適時修正教養方式,安排固定的親子時間,讓孩子再度感受到被愛與支持,重新建立親密感。即使關係一度拉遠,也能透過這樣的方法逐步修復,找回親子連結。
心理脆弱的根源:親子關係不再居首
我認為,亞倫和茱莉亞的脆弱,都和他們與父母的關係有關。雖然他們都愛自己的爸媽,也願意跟爸媽說話,但說到底,他們並不把父母的價值觀放在首位。亞倫更在乎朋友的評價,茱莉亞更在乎自己的期待。
他們沒真的把父母的意見當作核心指引。在一個健康的家庭裡,孩子在童年和青春期階段,應該是把爸媽的意見當作「第一價值判斷」的。
(當然,前提是父母是稱職而關心孩子的,這本書也正是寫給這樣的家長。)如果父母不是孩子生命中的第一順位,那孩子就會變得脆弱。原因很清楚。
無條件的親子連結,遠勝同儕脆弱的認同
跟父母之間的關係,是穩定而無條件的。舉個例子:我女兒可能氣得對我大喊「我恨你!」但她知道這不會改變什麼。她知道我跟太太依然會愛她、支持她。但同儕關係不一樣。
兩個原本最好的朋友,可能只因為一條訊息沒馬上回,就開始猜疑、誤解,甚至絕交。這就是為什麼有些孩子每五分鐘就要看一次手機簡訊。
他們內心不安,怕一個反應慢了,就失去關係。這種「你要配合我、要回我訊息、要附和我」的條件式關係,怎麼可能給孩子真正的安全感?
圖/freepik by jcomp
無條件的接納從哪裡來?
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無條件的接納。而這種東西,你不可能從朋友那裡拿到,也不可能從一張成績單、或社群上的讚數裡獲得。但你能從哪裡得到?從父母那裡。如果孩子不再把你當作第一依附對象,他就只能去同齡人身上找接納。
但那是一種「有條件的愛」,你要長得漂亮、你要表現得夠聰明、你要講話討喜才行。這就是為什麼現在的青少年焦慮、憂鬱、崩潰的比例節節上升。因為他們根本找錯了依附的對象。
親子關係其實還可以修補
很多父母看到這裡,會沮喪地說:「我家小孩現在根本不在乎我說什麼,我還有機會嗎?」答案是:有。
在我的診所裡,我看過很多青少年,那些還把父母放在第一順位的,他們發展得比較穩定,焦慮和憂鬱的風險也比較低。他們有困難會來問爸媽的意見,而不是只問朋友或 Google 。這表示:只要你願意、願意行動,這段關係是可以重建的。
重新把親子關係拉回第一位
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確立:親子關係,必須放在第一位。比什麼還優先?比朋友優先;比成績優先;比課外活動優先;甚至比你自己的工作還優先。那要怎麼開始?
圖/freepik by prostooleh
用家庭假期重新連線,並建立固定親子時間
一個實際又簡單的方法,就是安排家庭假期,但是「只限家人」的。當你的女兒說:「我可不可以帶XX一起去?」答案應該是「不行」。因為只要有同齡朋友同行,孩子自然會把注意力轉移到朋友身上。
那趟旅程就變成兩個青少年之間的玩伴約會,不再是你和孩子建立關係的機會。如果你願意讓她朋友一起來,那就乾脆說:「這不是家庭假期,這是幫你安排的玩耍時間。」
除了假期,你也可以建立一些固定的親子時間,比如:
▋每週一次的早餐約會
▋假日去附近咖啡店散步喝飲料
▋一起去看一部電影
- ▋每週一起做晚餐、或一起搭車出門聊天
這些看起來都不大,但它們的效果累積起來,就是你和孩子之間的真正連結。
將與成人互動放在優先順位
在幫孩子安排活動時,有一個重要的原則是:讓他們跟「成年人」互動,優先於和「同齡人」互動。這意思是什麼?舉例來說:與其幫孩子安排週末和同學出遊,不如安排和你信任的大人,姑姑、叔叔、阿姨、爺爺奶奶共度時光。
這些大人不只是親戚,更是他文化的延伸,是他學習怎麼做一個負責任成人的重要榜樣。如果你有機會搬家、能搬到家族成員住得近一點,那就搬。如果安排假期,可以考慮讓孩子去拜訪祖父母或親戚,參與他們的生活,這些經驗比任何夏令營還有價值。
把孩子帶回文化的軌道上
你必須讓孩子看到不同的價值觀。不是網紅的價值觀,也不是她朋友的審美標準,而是那種來自長輩的、穩定而成熟的世界觀。你必須主動把孩子拉回文化正軌。
現在這個時代,比過去任何時代都更困難,因為當代文化已經滲透到孩子的每一個小縫隙。這不是你「順其自然」就能讓孩子學會的事,你必須刻意安排、主動出擊。
社群媒體成為主流文化教練
亞倫的故事還有一個重要環節:他所處的文化環境,其實不是父母提供的,而是電玩與社群媒體構成的。現在這個年代,不是只有「學校的朋友」才是孩子的朋友圈,而是「線上的群體」才是他們認同的文化部落。
二十年前,還有很多青少年在球隊試訓失敗之後,會努力鍛鍊、調整再回去挑戰,最後成功。那時候的網路很慢,遊戲也很陽春。但現在不一樣了。網路很快、社群很強、即時回饋無比強大。對亞倫來說,真正的世界不在操場,而在線上聊天室裡。
圖/僅為情境配圖,取自freepik
試圖「向下連結」的父母,從啦啦隊員變成教練
亞倫覺得自己不想運動、不想跑步、只想玩遊戲,這不是他「異常」,而是他身邊的線上朋友也是這樣。他只是在「文化的標準」裡尋求認同。對他來說,他的「正常」就是那群人。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他對父母說的話沒有共鳴,因為他內心已經認定:爸媽不了解這個世界。
亞倫的爸爸對我說:「我憑什麼跟他說不要追夢?我只希望他開心。」這句話,其實很多父母都說過。聽起來很尊重、很民主,甚至很開明,但它背後代表的是父母放棄了自己原本的位置,從引導者,變成啦啦隊;從樹幹,變成陪襯。這種做法,會讓孩子陷入隨便的自由,最後失去方向。
「依附」不只是嬰兒期的事,較大的孩子也需要你的引領
「依附關係」不是只有嬰兒時期才有用的概念,事實上,它應該貫穿整個童年與青春期。你可能會覺得這是心理學專業用語,但很多中產或富裕家庭的父母,其實都知道「依附」的重要性,有些人還讀過專門談「依附式育兒」的書,知道要在孩子出生六個月內建立親密連結。
的確,在孩子剛出生的那幾個月,他們都做得很好。美國的新生兒通常也都發展得不錯,和荷蘭或紐西蘭的嬰兒不相上下。但真正的問題,發生在兩歲以後。
當孩子還是嬰兒的時候,你是啦啦隊,「寶貝好棒!好厲害喔!」但隨著年紀增長,父母的角色必須轉變成「教練」。教練不只是鼓掌叫好,更要提出修正、指導、甚至設定規則。
如果你的兒子整天只想打電動,那你得關掉電源,把他拉出門;如果你女兒過度依賴朋友,活在社群裡,那你得劃出界線,把你自己的聲音放回她的生活裡。你要教她什麼是值得追求的價值,這件事不能外包給 TikTok 和 Instagram 。
(延伸閱讀/如何和成年孩子相處?心理學家曝 8 準則,學會尊重和放手是父母最大課題,可參考這篇文章的完整介紹)
(本文節錄自《教養的崩壞:給迷航父母的指引》一書,作者 里昂納德.薩克斯 譯者 耿大祥,華文精典出版)
圖/《教養的崩壞:給迷航父母的指引》華文精典出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