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

小孩被排擠怎麼辦,如何解決問題?律師詳解:調和程序流程與適用情境

小孩被排擠怎麼辦,如何解決問題?律師詳解:調和程序流程與適用情境 小孩被排擠怎麼辦,如何解決問題?律師詳解:調和程序流程與適用情境。僅為情境配圖,取自freepik

編按:面對校園衝突,尤其是小朋友被排擠、孩子被孤立的情境,許多家長和教師常常難以選擇最適當的處理方式。究竟該如何判斷案件適合調和,還是調查?調和、調查兩者間程序上有哪些差異? Kitty Mao 毛律師分享 10 點協助你做出決定。

案例分享

國中二年級的可欣,在班上有屬於自己的朋友圈,但近幾個月來,她卻發現自己漸漸被班上的主要小團體排擠在外。「可欣,今天的小組活動我們已經分好組了,妳去別組吧!」「下課要去福利社,但……可欣,妳就不用跟來了。」

一開始可欣並不在意,但排擠的情況越來越明顯。午餐時,同學們總是刻意不留位置給她;班級群組裡,大家也刻意忽視她的意見。週末的聚會活動,她再也沒有收到邀請。

不久後,可欣發現這一切似乎是由班上頗有影響力的佳穎主導。作為班上公認的「意見領袖」,佳穎似乎對可欣有著某種不滿,並帶動其他同學一起孤立她。

隨著孤立感愈來愈強烈,可欣開始感到焦慮,成績也明顯下滑,甚至出現了不想上學的想法。可欣的媽媽察覺到異常,耐心詢問下,可欣終於道出了實情。可欣媽媽了解情況後,心疼不已,決定向學校反映這個問題。

毛律師來解惑

調和:法定衝突解決機制

學校接獲可欣媽媽的反映後,決定受理此案,並依照《校園霸凌防制準則》第 9 條、第 27 條第 2 項規定,自「生對生霸凌事件專業調和及調查人才庫」聘請 2 位專業人士,加上校內 1 位老師,組成處理小組。

處理小組的委員詢問可欣媽媽是否願意與對方進行「調和」,還是希望直接啟動調查程序。可欣媽媽對調和並不熟悉,便詢問其具體內容。處理小組委員張老師解釋道,以往的調查結束後通常會進行懲處或輔導,但這往往會對雙方的關係造成不可逆的損害。

而調和作為《校園霸凌防制準則》規定的一項正式程序,提供了一種更具建設性的方法來解決校園衝突。調和不僅旨在解決當前的問題,更能教育和引導學生未來如何更好地與他人相處。「調和」的角色在於保持中立和公正,促進雙方對話與相互理解,幫助他們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修復關係並減少創傷。

張老師強調:「調和只有在雙方都同意的情況下才能進行。」(參見《校園霸凌防制準則》第 29 條)他還補充道,為了保護雙方的隱私,會前會不會錄音或錄影,目的是了解雙方的感受、需求及期望,以促進雙方的理解與和解

調和只有在雙方都同意的情況下才能進行。freepik by ijeab圖/調和只有在雙方都同意的情況下才能進行。freepik by ijeab

調和程序4階段

然後,張老師向可欣媽媽詳細說明調和的具體流程:

1.準備階段:調和委員會分別與雙方進行個別會談,了解衝突的本質、各自的感受和期望。

2.開場階段:在正式調和會議中,調和委員會說明調和的規則和流程,創造安全、尊重的對話環境。

3.對話階段:雙方輪流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調和委員引導雙方進行建設性的溝通。

4.解決方案階段:在相互理解的基礎上,雙方共同制定可行的解決方案。

可欣媽媽聽完後,同意嘗試調和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學校隨即安排了調和會議。

雙方表達意見

1.可欣的陳述:

可欣在會議中陳述了她的感受:「這幾個月來,我感覺自己漸漸被班上同學排擠了。大家一起活動時總是忽略我,好像我是隱形人一樣。這種被孤立的感覺真的很難受,我只是想和大家一起相處,但現在我甚至害怕上學了。」

2.佳穎的反應:

佳穎起初顯得有些驚訝:「我沒想到可欣會這麼難過,我不是故意要排擠她的。」經過調和委員的引導,佳穎逐漸意識到自己行為的影響:「可能是因為上學期小組報告時,我覺得可欣沒有做好自己的部分,所以有些不滿。

但我沒想到自己的態度會影響到這麼多同學,讓可欣感到被孤立。」調和委員進一步引導她思考:「如果你是可欣,處在一個感覺被所有人排斥的環境中,你會有什麼感受?」

佳穎沉思片刻後回答:「我可能會很難過,也會很孤單。我現在明白自己的行為給可欣帶來了多大的痛苦。對不起,可欣,我真的不應該這樣做。」

委員協助制定解決方案

隨後,委員協助雙方共同制定了調和方案,包括:

1.重建溝通橋樑:佳穎承諾與可欣定期進行一對一溝通,了解彼此的想法和期望。

2.小組合作機會:老師將安排佳穎和可欣在下一次專題研究中合作,給予雙方共同完成任務的機會。

3.團體活動參與:佳穎同意在班級活動中主動邀請可欣加入,並確保她能融入小組。

4.班級氛圍改善:在班導師的協助下,舉辦「友誼月」活動,促進班級內不同小團體之間的交流與融合。

5.輔導支持:雙方同意接受學校輔導老師的定期追蹤與支持。

調和結果

經過調和及方案執行,班級氛圍逐漸改善。佳穎開始主動邀請可欣參與活動,其他同學也慢慢改變了態度。在專題研究的合作過程中,佳穎發現可欣其實有很多優秀的想法,而可欣也學會了更好地表達自己。

3 個月後的追蹤會議中,可欣表示:「現在我感覺自己真的是班級的一份子了,不再是局外人。」佳穎也說:「這次經歷讓我學會了如何尊重他人,也明白了自己的言行對他人的影響有多大。」班導師也觀察到,經過這次調和,整個班級的氛圍變得更加包容和友善,不再明顯出現小團體之間的隔閡。

(延伸閱讀/不被網路霸凌,也不霸凌別人!爸媽這樣做幫孩子建立「心理韌性」,可參考這篇文章的完整介紹

同儕相處是青春期少男、少女們當下的重要課題之一。僅為情境配圖,取自freepik圖/同儕相處是青春期少男、少女們當下的重要課題之一。僅為情境配圖,取自freepik

毛律師建議你

調和的意義與優勢

調和機制並非只是解決當前衝突的工具,更是一種教育過程。它提供了不同於傳統懲罰性措施的新途徑,讓孩子在調和過程中學習如何表達自己的感受、聆聽他人的想法,以及如何承擔責任。透過調和,學生能獲得解決問題的實際經驗,而不是僅僅接受外部的懲罰或批評。

在可欣和佳穎的案例中,若採用傳統的調查和懲處方式,可能會強化雙方的對立,甚至分化班級。但調和成功地幫助她們理解彼此的處境和感受。

佳穎不僅認識到自己行為的影響力,還主動採取行動改變小團體的氛圍;而可欣也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感受,獲得情感上的修復。更重要的是,這個過程不只改變了當事人,還促進了整個班級文化的正向發展,從「排斥異己」轉變為「包容差異」。

如何判斷案件適合調和,還是調查?

面對校園衝突,家長和教師常常難以選擇最適當的處理方式。以下 10 點可以協助你做出決定:

1. 適合調和的情況

❶ 雙方都有意願進行溝通和對話。

❷ 希望維護和修復雙方的關係。

❸ 孩子有意願學習並改變自己的行為。

❹ 問題涉及到誤解或缺乏溝通。

❺ 團體動態問題(如:班級分化、排擠現象)。

2. 適合調查的情況

❶ 雙方或一方拒絕溝通或參與調和過程。

❷ 事件性質嚴重(如:肢體暴力、嚴重的精神傷害)。

❸ 需要明確責任歸屬以便後續處置。

❹ 已經嘗試調和但未能達成有效解決。

❺ 涉及到違法或嚴重違反校規的行為。

理想情況下,可以先嘗試調和程序,若無法達成共識或情況不適合調和,再進行正式調查。無論選擇哪種方式,都應以孩子的福祉為中心,提供足夠的心理支持和引導。

(本文節錄自律師帶你看校園大小事:老師和家長必知的44個霸凌防制和性平觀念指南一書,作者 Kitty Mao 毛律師,商周出版

商周出版提供圖/商周出版提供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