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瑜伽拜日式(Sun Salutation)最早源自古印度,是一種用來向太陽致敬的練習。今天我們就認識、拆解這些一連串連貫的動作,之後可以把這段運動練習當成是每天的暖身與能量啟動儀式。透過伸展、強化與呼吸調整,幫助我們減少肌肉僵硬、提升肌力與柔軟度,在保持身體靈活之餘,也能讓身心慢慢沉穩下來。
拜日式(Sun Salutation)最早源自古印度,是一種用來向太陽致敬的練習。透過一連串連貫的動作,它結合了伸展、強化與呼吸調整。
圖/瑜珈動作拜日式。照護線上提供
許多人可能參加過健身房的瑜珈課程,曾經體驗過拜日式,卻總覺得一下左腳往後一下右腳向前,很容易趕不上拍子。今天我們就先來拆解這些動作,認識這些簡單的動作,之後要進入連貫的循環就會輕鬆多了。
之後可以把這段練習當成是每天的暖身與能量啟動儀式。透過伸展、強化與呼吸調整,幫助我們減少僵硬、保持靈活,也能讓身心慢慢沉穩下來。
拜日式循環步驟
Step 1|山式
圖/瑜伽山式動作注意事項。照護線上提供
作法:先把雙腳好好踩穩,像是要在地板上扎根。腳趾可以輕輕張開,不要捲趾,重心平均放在腳掌和腳跟。慢慢把脊椎拉直,好像頭頂有條線正往上拉那樣,肩膀自然放鬆掉下來。眼睛看前方,心也跟著安定下來。
避免:
背部駝背
肩膀聳到耳朵旁邊
身體晃來晃去,重心不穩
小提醒:不一定要併攏雙腿,如果剛開始練習,你可以把雙腳稍微打開一點。
Step 2|上舉式
圖/瑜伽上舉式動作注意事項。照護線上提供
作法:吸一口氣,把雙手慢慢往上舉,就像要迎接太陽一樣。手臂伸直,盡量貼近耳朵,胸口打開。手掌可以相對,也可以向前,看自己肩膀舒不舒服。
避免:
手肘彎曲
背部過度後仰
小提醒:肩膀緊的人不用硬撐,手可以自然朝前。
Step 3|站立前彎
圖/瑜伽站立前彎動作注意事項。照護線上提供
作法:呼氣,從髖部慢慢往前折,很重要很重要,不是從腰硬折喔。讓上半身像布娃娃一樣垂下來,雙手可以放在小腿、腳踝,或是地板上。頭跟脖子完全放鬆,好像西瓜掛著往下掉。
避免:
膝蓋打直鎖死
背部圓拱
頸部緊繃
小提醒:下背緊的人,可以把膝蓋微微彎起來,會舒服很多。
Step 4|站姿前彎半抬(Half Lift)
圖/瑜伽站姿前彎半抬動作注意事項。照護線上提供
作法:吸氣,把雙手放在小腿或大腿,然後把背打直,胸口往前延伸。想像有人在前面拉你的頭頂,背就這樣跟著拉長。
避免:
背拱起來像駝背
膝蓋過度用力鎖死
耳朵縮到肩膀旁邊
小提醒:如果碰不到小腿也沒關係,可以放手在瑜伽磚或椅子上。
Step 5|下犬式
圖/瑜伽下犬式動作注意事項。照護線上提供
作法:雙手撐地,腳往後踩,慢慢把屁股抬高,身體折成一個「倒V」。手臂往前推,肩膀離耳朵遠一點。腳跟往地面方向放,但不用硬碰到地板。重點是背要拉長。
避免:
硬把腳跟壓下去
手腕壓力過大
背部塌陷變成「U」型
小提醒:膝蓋可以微微彎,這樣脊椎才能真正拉長。
Step 6|棒式
圖/瑜伽棒式動作注意事項。照護線上提供
作法:從下犬式往前移動,身體變成一條直線。手在肩膀正下方,核心收緊,好像要把肚臍往上吸。腳跟往後踩,目光看向地板。
避免:
臀部翹太高
屁股往下掉
肩膀超過手腕
小提醒:剛開始練的人,可以把膝蓋放地,會輕鬆很多。
Step 7|鱷魚式
圖/瑜伽鱷魚式動作注意事項。照護線上提供
作法:從棒式開始,身體稍微往前移讓肩膀超過手腕,慢慢彎讓手肘下降,手臂要貼近身體,不要外張。下降的時候要穩定胸口,不是直接掉下去。
避免:
胸口掉下來
手肘外張
肩膀掉到手腕以下
小提醒:手臂沒力時,可以先練習膝蓋與小腿著地的版本,一樣有效果。
Step 8|上犬式
圖/瑜伽上犬式動作注意事項。照護線上提供
作法:吸氣,雙手撐地,把胸口打開往上,手臂伸直。大腿離地,整個人往上延伸。肩膀要遠離耳朵,脊椎打開,眼睛可以看前方或微微往上。
避免:
肩膀聳起
腰椎壓迫
手肘外張
小提醒:如果覺得吃力,可以改做眼鏡蛇式,讓大腿留在地上。
Step 9|三腿下犬式
圖/瑜伽三腿下犬式動作注意事項。照護線上提供
作法:回到下犬式,吸氣,把一條腿往後往上抬高。抬腿的同時,注意髖部要穩定,不要歪掉。感覺整個背和腿一起往遠方延伸。
避免:
髖部扭斜
肩膀塌陷
頸部緊繃
小提醒:髖部比較緊的人,可以選擇只做下犬式,不一定要抬腿。
拜日式不僅是一種運動,更是一個能量的啟動儀式。每天花幾分鐘練習,不論早晨或傍晚,都能幫助我們:
活化關節與肌肉,減少僵硬與退化
強化核心與下肢,保持平衡與穩定
調整呼吸與專注力,帶來身心安定
這些動作循環簡單卻完整,是一個全身性的流動練習,非常適合 30 – 70 歲的族群,每天只要花 5 – 10 分鐘做一到兩個循環,當作每天的「健康原子習慣」,透過伸展、強化、調整呼吸,帶來專注和平靜,不僅提升柔軟度與肌力,更能幫助我們在日常中保持活力與年輕。
(本圖文轉載自照護線上網站)
專欄介紹:
照護線上於2017年3月成立,是個醫護人員所組成的團隊,由醫師擔任編輯,邀集各專科醫師,提供給您高品質、具有實證、符合世界醫療指引的健康資訊。每月約有230萬瀏覽人次。
2018年5月照護線上進化為醫療入口網站,免費註冊為會員就能輕鬆找診所、找藥局並完成網路掛號和預約領藥,是行動世代最佳的照護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