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失智風險如影隨形。統計顯示,65 歲以上,每 4 人就有 1 人有不同程度的認知衰退。迎戰大腦退化,醫師指出,調整生活形態,掌握「777護腦口訣」,大腦有機會「回春」。台大醫院醫師曾文毅以自身經驗證實,腦齡能被逆轉。究竟,丟掉的「腦本」,該如何喚回?
台大醫院特聘兼任主治醫師、中華愛腦協會理事長曾文毅,深耕腦神經影像科學領域超過 20 年。在醫學成就之外,他另一個廣為人知的身分,則是知名脫口秀演員曾博恩的父親。
曾文毅表示,大腦內部的運作仰賴錯綜複雜的神經網絡,其中的神經纖維束如同大腦的傳輸電纜。在健康人的腦中,水分子在神經纖維束內擴散會受限制,呈現方向一致、井然有序的狹長形態。
然而,當大腦開始老化或病變,神經纖維束會破損、斷裂,導致水分子擴散變得雜亂無章,甚至呈現擴散不受限的圓球狀。
逆轉大腦老化!調整生活形態1.5年,醫實證大腦回春5.7歲
隨著AI人工智慧興起,透過量化關鍵指標,曾文毅將抽象的「大腦健康」轉化為可運算數據,運用大量的腦影像資料訓練預測模型,進而計算出一個人的腦齡。
他強調,這不只是全腦的一個籠統數字,更細分為包括事件記憶、注意力、語言等認知功能網絡的個別年齡,讓受測者能清楚看見自己的大腦究竟「老」在哪裡。
曾文毅表示,除了可精準量化大腦老化,更重要的是能被「逆轉」。他在 61 歲那年,檢測自己的腦齡發現,整體腦齡雖比實際年齡稍微年輕 1.2 歲,但在他的八大認知網絡中,與失智症最息息相關、負責掌管記憶的「事件記憶網絡」(海馬迴相關區域),出現明顯老化訊號,比他的實際年齡多出整整 8.2 歲。

「這個結果讓我提高警覺。」曾文毅說,身為腦科學專家,他深知這可能是大腦退化的早期預警。為了驗證大腦的可塑程度,他展開一場「護腦計畫」。在接下來的 1.5 年裡,他徹底改變生活形態,包括大幅增加運動量、嚴格控管飲食內容,更要求自己每天睡滿 7 至 8 小時,確保大腦有足夠修復時間。
1.5 年後,他再次複檢發現,當時 62.3 歲的他,全腦年齡逆轉為 56.6 歲左右,整體年輕 5.7歲 。最讓他欣慰的是,原本亮起警示燈的「事件記憶網絡」,也從原本的B等級進步到正常的A等級,恢復至健康狀態。
護腦不只飲食、運動和睡眠,適度社交、紓壓也能延緩認知退化
除了飲食、運動和睡眠是護腦的基礎,「社交」與「紓壓」則是曾文毅在臨床案例中發現的另一關鍵。
他分享一位罹患帕金森氏症年個案,年逾七旬的畫家因孤獨與缺乏刺激,導致認知功能快速退化。在第一次檢測時,腦齡比實際年齡老了 12.3 歲,情況嚴峻。
他說,該名畫家的女兒見狀,決定返台親自照護。在接下來的一年多裡,家人除了陪伴,更帶領他重新走入社會,與親友相聚,並讓他親自規劃出國旅遊行程,以及參加認知訓練課程。一年後追蹤檢測顯示,畫家的腦齡進步到僅過老 5.4 歲,相當於一年內逆轉約 7 年的老化程度。
曾文毅表示,這個案例給他很大啟發,除了生理層面保養,大腦同樣需要心理與社會層面滋養。他歸納出逆轉腦齡的六大支柱:運動、飲食、睡眠、社交、認知刺激及紓壓。若缺乏社交互動或長期處於高壓焦慮,對大腦神經纖維傷害,絲毫不亞於生理疾病。
生活形態對大腦的影響,在一對高齡夫妻身上表露無遺。曾文毅提及,一位 90 歲爺爺生活規律,注重飲食、運動,持續學習新知,測出的腦齡比實際歲數還年輕近 3 歲。
然而,小他 5 歲的太太,卻呈現截然不同結果。過去為了家計長年熬夜、壓力大且易憂慮,加上飲食睡眠不正常,導致 85 歲的她,腦齡已高達 98.7 歲,老化逾 13 歲。這種過度老化的警訊,並非空穴來風,沒過幾年,奶奶便已步入早期失智。
(延伸閱讀/睡眠與腦健康相關!熬夜一天也有影響,短時間睡眠不足會加速大腦老化)
「777大腦保健法」:每天走7000步、吃7分飽、睡7小時
「如果只有算腦齡,沒有解方,那就會變成科學算命。」曾文毅強調,若流於「科學算命」,只會徒增焦慮與恐懼,關鍵在於民眾在了解腦齡後,也要能知道如何改善,從源頭延緩大腦老化,設法掌握「如何遠離失智」的具體方法。
「我們所做的事,都是要讓眾人快樂!」曾文毅提到兒子曾博恩,「他用講笑話的方式,讓眾人快樂;我是努力讓大家的腦更年輕、健康,而得到快樂。」
曾文毅強調,大腦老化不是不可逆的宿命,只要開始改變生活習慣,就有機會重現生機。尤其,腦齡養得愈健康,如同為大腦「存本錢」,即使日後生病,也相對有機會更快恢復。他也分享「777護腦口訣」,包括每天走 7000 步、每餐吃 7 分飽、每晚睡 7 小時,盼人人都能照顧腦齡。
(延伸閱讀/失智症預防近 50 %機率掌控在自己手中!從3方面著手改變,遠離危險因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