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

80歲仍擁有50歲大腦!揭開「超級老人」老而不衰的腦科學秘密

【專家觀點】
80歲仍擁有50歲大腦!揭開「超級老人」老而不衰的腦科學秘密 80 歲仍擁有 50 歲大腦!為什麼有些人的大腦,似乎能抵抗老化?揭開「超級老人」老而不衰的腦科學秘密。僅為情境配圖,取自Shutterstock

我們常以為記憶力會隨著年齡下滑是「自然現象」,但在科學界,有一群 8、90 歲的長者正在顛覆這個想法。他們的記憶力如同 50 歲的人一樣清晰,反應也敏捷,甚至在影像檢查中,他們的大腦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年輕許多。這群人被稱為「超級老人」 (Superagers)。

研究的起點:誰是超級老人?

「超級老人」這個名詞最早來自美國西北大學阿茲海默症研究中心(Northwestern Alzheimer’s Disease Research Center, ADRC)。他們定義超級老人為年齡超過 80 歲,但在記憶測驗中的表現與 50、60 歲的人相當。也就是說,他們的「記憶年齡」比實際年齡年輕了 30 歲

隨後,這個概念被多個研究團隊採用並延伸,包括美國加州的 The 90+ Study[1]、西班牙馬德里的Vallecas Project[2, 3],以及西北大學自己的長期追蹤計畫[4]。

這些研究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研究團隊都長期追蹤參與者,持續收集他們的認知表現、生活習慣、血液檢查與腦部影像,甚至在死後進行大腦捐贈與解剖分析。所有努力的目的,都是為了找出一個核心問題的答案——為什麼有些人的大腦,似乎能抵抗老化?

超級老人抗老秘密——兩種不同的「強大」

隨著研究逐漸深入,科學家們發現,這些「超級老人」的大腦展現出 2 種關鍵特質:抵抗力(resistance)與韌性(resilience)

抵抗力指的是大腦對老化的防禦能力。一般人隨著年紀增長,灰質與白質會逐漸萎縮,特別是在前額葉 (prefrontal lobe)、海馬迴(hippocampus)、內嗅皮質(entorhinal cortex)與前扣帶迴(anterior cingulate)等與記憶和注意力相關的區域。然而,研究發現超級老人的灰質與白質體積維持得相當好,顯示他們的大腦結構並未隨著年齡明顯退化。

以Vallecas Project 的研究為例,研究團隊發現超級老人的灰質體積明顯較高,特別是在海馬迴 (hippocampus)、膽鹼性前腦(cholinergic forebrain)以及運動丘腦區域(motor thalamus);而在 5 年的追蹤中,他們的灰質萎縮速度也顯著慢於一般長者。

同一團隊更進一步利用擴散張量影像(DTI) 分析白質微結構後,他們發現超級老人的前額區白質有更好的微結構特徵,支持了「抗老化」機制的存在,同時其整體老化模式仍符合「last-in-first-out」假說。也就是說,最後發育完成的腦區仍最容易老化,只是超級老人的老化速度比一般長者慢得許多

而「韌性」則是另一種更令人驚訝的特質。The 90+ Study 的研究顯示,即使在超級老人的大腦中,也能觀察到阿茲海默症常見的病理變化,例如類澱粉蛋白沉積與血管病變,但他們的認知功能依然保持正常。這是由於某種未知的機制讓他們的神經網路能在受到損傷時仍維持穩定。這種「受傷卻不倒下」的能力,正是大腦韌性的最佳體現。

更有趣的是,儘管超級老人和一般長者一樣可能帶有阿茲海默症的基因風險,也會出現血管變化,但他們較少出現其他非阿茲海默型的神經病變。這樣的「多重保護」機制,可能正是他們在高齡仍能維持清晰思緒與穩定記憶的關鍵。

走得快的人,大腦也更年輕——「動起來」不只是身體的事,也是大腦年輕的重要秘訣。。freepik by rawpixel.com圖/走得快的人,大腦也更年輕——「動起來」不只是身體的事,也是大腦年輕的重要秘訣。。freepik by rawpixel.com

超級老人的身體線索:動得快、腦也年輕

除了影像與病理上的差異之外,Vallecas Project 的一項發現也相當有趣——走得快的人,大腦也更年輕

研究團隊發現,雖然超級老人與一般長者在運動頻率上沒有顯著差異,但他們的走路速度與反應時間明顯較快,這樣的身體表現與他們的大腦健康高度相關。

我認為這兩者之間可能是形成一種互為因果的循環:健康的大腦讓人能維持良好的運動能力,而規律的運動又進一步促進神經連結的活化與可塑性。

當大腦與身體互相回饋、共同運作時,就形成了一種「愈動腦愈年輕」的正向循環。換句話說,「動起來」不只是身體的事,也是大腦年輕的重要秘訣

他們的腦為何如此特別?

如果說影像研究揭示了超級老人大腦的「外在條件」,那麼西北大學的研究則進一步揭開了他們的「內在祕密」。這項研究深入到細胞層次,發現超級老人的大腦在組織學上有下述幾點特徵:

● 內嗅皮質的神經元體積較大;

● 白質中的發炎小膠質細胞較少;

● 膽鹼性神經纖維保存得更完整;

● 還擁有更多被稱為「馮·艾克諾默神經元(von Economo neurons)」的細胞,這類神經元與高階社會與情緒功能有關。

這些發現顯示,超級老人的大腦不僅在整體結構上維持年輕,就連微觀層面的細胞健康也保持得極佳。不過,研究者也坦言,目前仍無法確定這些特質的因果方向——究竟是因為他們天生擁有較多這類與社交相關的神經元,所以更擅長與人互動?還是因為長期積極的人際交流與情感互動,反而促進了這些神經元的生長與保存?哪一個是「原因」、哪一個是「結果」,至今仍沒有定論。

我們能從超級老人學到什麼?

在揭開了這些生理與行為特徵之後,接下來最自然的疑問是:「這些超級老人到底是怎麼做到的?有什麼方法可以變成超級老人呢?」然而,出乎意料的是,研究人員發現超級老人其實並沒有一個固定的樣貌。他們有人熱愛運動、飲食規律、作息良好;但也有人抽菸、喝酒、不愛運動,甚至生活壓力大。換句話說,要成為超級老人並沒有一個「標準公式」。

雖然目前還無法找出讓人變成超級老人的關鍵,但有一個共通點逐漸浮現:他們的大腦都展現出強大的「抵抗力」與「韌性」。這些特質可能部分來自遺傳,也與他們一生中豐富的學習經驗、活躍的社交互動與積極的生活態度息息相關。這些研究或許還無法提供一個「打造超級老人」的公式,但已經為我們指明了方向。

我們或許無法完全複製超級老人的大腦,但可以為自己的大腦創造一個更有利於維持功能的環境。多運動、多動腦、保持社交與學習的熱情,都是讓神經連結更活躍、提升可塑性的方式。老化無法避免,但我們能選擇以什麼樣的狀態老去。讓大腦保持彈性、維持行動力與學習力,也許就是邁向「超級老化」的第一步。

參考文獻

1. Biswas, R., et al., Superior Global Cognition in Oldest-Old Is Associated with Resistance to Neurodegenerative Pathologies: Results from The 90+ Study. J Alzheimers Dis, 2023. 93(2): p. 561-575.

2. Garo-Pascual, M., et al., Superagers Resist Typical Age-Related White Matter Structural Changes. 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024. 44(25): p. e2059232024.

3. Garo-Pascual, M., et al., Brain structure and phenotypic profile of superagers compared with age-matched older adults: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from the Vallecas Project. Lancet Healthy Longev, 2023. 4(8): p. e374-e385.

4. Weintraub, S., et al., The first 25 years of the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SuperAging Program. Alzheimers Dement, 2025. 21(8): p. e70312.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