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

道路霸凌無解?單車族謹記4招從危險中鍛鍊認知能力

道路霸凌無解?單車族謹記4招從危險中鍛鍊認知能力 道路霸凌無解?單車族謹記4招從危險中鍛鍊認知能力。Pexels by Elina Sazonova

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喜歡游泳、騎單車!這五年的創業之路,我變得比以前更忙更累。有滿多人好奇,這樣還有時間運動嗎?其實,我創業五年的通勤方式就是騎自行車,正因為工作忙碌,更不能斷了運動,能抽出運動的時間不多,不如就騎自行車上班,每天40分鐘,不僅能當作運動,還能看看街景作為一種舒壓。

台北市的交通運輸有口皆碑,不過幾年觀察下來,交通風景卻令我滿失望的,尤其是路權的觀念、禮讓的精神。最近令人痛心的就是台南3歲女童遭撞死的意外事件。

我每天在街上騎著UBike,常感覺危在旦夕,人車爭道,非常嚴重,簡直是「行人地獄」,一不小心就會遭到意外,我不只看過也親身經歷過意外事故。由於大家都在搶車道,越大、越快就能搶贏,導致公車霸凌小汽車,小汽車霸凌機車,機車霸凌腳踏車,腳踏車霸凌行人的光景出現,弱肉強食、強欺弱的現象天天都在上演,腳踏車與行人就是道路最弱勢的一群。

2022年台灣交通事故死亡率創八年新高,交通事故死亡總人數3085人,平均一天八人死亡!每年機車事故死亡人數將近兩千人,是台灣交通事故死亡人數的2/3!這是很嚴重的亂象,若不好好重視並重新規劃路權問題,今年死亡率可能又要再破紀錄,人命無法有所保障。

交通部日前修法完成,自2023年3月起,汽車行經行人穿越道,若不暫停禮讓行人通過,以及轉彎時不暫行讓行人優先,將提高罰鍰。這是好的開始,但仍需要從相關法規開始改革,並重新檢視並規劃用路安全問題。

造成台灣交通亂象的原因是?

不過造成這個亂象的原因是什麼?首先,我認為是因地窄人稠,騎車辦事、上下班相當便利,台灣的機車數量逐年攀升;其次是近年機車外送服務的激增。然而,現行法規尚未通過機車行駛快車道,以致機車都擠在慢車道,慢車道因而密度太高,這不僅容易增加事故風險,也可能占用到人行道,造成機車霸凌行人的場面出現。

在台灣,「捷運禮節」最為人稱道,提到捷運禮讓、秩序,總是讓外國人讚譽有嘉。可令我納悶的是,為何場景改為一般道路上,禮貌卻幾乎消失了?我在想,捷運之所以不會讓人爭先恐後,大概是因為班次頻繁、平均班距短,趕不上這一班車,馬上可以搭下一班車,載客量分散了,車廂內人數也就不至於太過擁擠,這是一個有妥善規劃且能充分提供大眾使用空間的好範例。

陸上交通工具實在太多,限制汽機車數量看來是有其困難,例如車輛共乘計畫,在台灣仍尚未奏效。人、車路權該如何規劃才能讓大家都舒適,確實是件傷腦筋的事,需要政府與專家們共同改革,我真心期盼捷運的禮儀文化能複製到一般道路上。

Pexels by che YU圖/Pexels by che YU

道路危險重重,為何仍騎單車上、下班?

既然道路上危險重重,為何我仍要騎單車上、下班?除了當作運動之外,還有一大優點,就是認知功能的訓練。因為在街道上騎單車,會碰到許多臨時狀況,例如在多車的窄路口該如何繞道、對向車來臨時要選擇轉彎或暫停、揣測其他駕駛的行車意向等,這些都是考驗我們遇到危險時,如何立即做出反應與決定,對我們腦部的認知功能是一種很好的訓練。

我跟每位上班族一樣,不論騎乘哪種交通工具上、下班,天天都是冒著生命危險的,即使再怎麼提高警覺,總有死角或盲點,防不勝防。我依經驗分享幾點保命之道,希望所有用路人都能安全上路、平安回家。

第一、凡事先慢下來!
車況有些塞,前方車輛速度慢下來時,切記自己先放慢速度,不按鈴,稍等一下,切勿直接繞過。

第二、顧及後方駕駛!
駕駛或騎車時,要以穩定的速度前行,切勿隨意變換方向或轉換車道,必須變換速度時也應緩慢開始,後方車輛較能預測,避免衝撞。

第三、善用自行車道!
騎乘自行車時,切勿騎到騎樓,若前方有行人應減緩速度,小心從旁騎過去,避免危及行人安全。

第四、時機不對不騎!
雨天或天黑時容易影響視線,造成許多不必要的意外,最好在白天或晴天時騎乘,保護自己也便利他人。

最後就是自求多福了,遵守規範,禮讓他人,祈求上帝的保護,這樣所有人在用路上都能多一份安心。

(本文作者為上頂醫學影像公司首席科學家暨醫務長,同時也是臺大醫學院兼任教授,臺大醫院影像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曾文毅)

看更多腦健康資訊請見AcroViz上頂醫學影像科技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