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少症

「肌少型肥胖」看起來不胖,卻增三高、失智風險?如何察覺與預防?

「小蘋果」身材最危險!
「肌少型肥胖」看起來不胖,卻增三高、失智風險?如何察覺與預防? 若握力偏低、常瓶蓋打不開,即為「可能性肌少症」。僅為情境配圖,取自Shutterstock

「肌少型肥胖」的健康危機悄然蔓延,每 10 人就有 1 人受影響。醫師指出,這類患者BMI雖正常、外觀看似不胖,卻常屬中廣、四肢細的「小蘋果身材」,同時有肌肉不足與脂肪過多問題,患者常合併脂肪肝與「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代謝性疾病,健康風險更高。此外,肌少症關注年齡應下修至 50 歲,中壯年若久坐少動或飲食失衡,也不再是局外人,恐提前陷入肌肉流失與代謝失衡。但肌少型肥胖定義是什麼?能否居家自我檢測?肌少症飲食怎麼吃、肌少症運動怎麼做能改善?以下完整揭露。

第 11 屆「亞洲衰弱症與肌少症會議」10 月 18 日於高雄榮總登場,吸引全球 23 國、逾 700 位專家學者參與。值得關注的是,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在會中提出「亞洲肌少症診斷標準更新」,指出預防肌少症須趁早,關注年齡應下修至 50 歲,中年階段便應開始防範肌肉流失,為健康老化打下基礎。

目錄

肌少型肥胖是什麼?和肌少症差異?
肌少型肥胖有哪些特徵?容易生什麼病?
肌少型肥胖如何檢查?在家的自我檢測方式
避免肌少型肥胖,如何靠飲食與運動改善?
-改善肌少型肥胖怎麼吃?
-改善肌少型肥胖怎麼動?

肌少型肥胖是什麼?和肌少症差異?

老年醫學專家、台大醫院附設北護分院院長詹鼎正表示,此次會議揭示一項重要趨勢:肌少症的關注族群正逐漸年輕化。過去多被視為 65 歲以上長者的健康問題,如今標準已下修至 50 至 64 歲的中年族群。

詹鼎正提醒,中年人若長期缺乏運動或營養不良,也可能出現肌少現象。50 歲以下雖發生率不高,但仍不應掉以輕心。

至於所謂「肌少型肥胖」,詹鼎正指出,顧名思義是同時符合「肌少症」,也就是肌肉量偏低,與「肥胖」兩項定義的狀態。以亞洲國家(含台灣)而言,盛行率約落在 9 至 10 %之間。

國泰綜合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任黃莉棋表示,「肌少型肥胖」是指同時出現「肌肉量不足」與「脂肪過多」的狀況。

我是肌少型肥胖症嗎?如何發現?容易生什麼病?

黃莉棋進一步說明,這類患者雖然體重或 BMI 看似正常,但體脂肪比例偏高、肌肉量不足,是容易被忽略的潛在高風險族群。她說,這類人外觀多半呈現「中廣、四肢細」的「小蘋果身材」,屬於典型的中廣型肥胖。

她提醒,肌少型肥胖的危險高於單純肥胖或肌少症,患者常合併血脂異常、胰島素阻抗、脂肪肝與「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代謝性疾病,同時也容易出現四肢無力、跌倒或骨折等身體功能衰退問題。

此外,過去肌少症被視為老年人疾病,但現今中壯年族群同樣面臨風險。除了飲食不均、運動不足所致,不少人為快速減重採取極端飲食法,導致熱量攝取過低、蛋白質不足,反而讓肌肉流失、代謝下降。

值得留意的是,肌少型肥胖與失智症雖無直接關聯,但因內臟脂肪多、胰島素阻抗高,易引發血糖異常,而血糖失衡本身就是失智的危險因子之一。黃莉棋提醒,維持穩定血糖與良好體組成,有助降低失智與慢性病風險。

想了解是否有肌少型肥胖風險?「雙手圈小腿」是最簡便的自我檢測方式之一。僅為情境配圖,取自Shutterstock圖/想了解是否有肌少型肥胖風險?「雙手圈小腿」是最簡便的自我檢測方式之一。僅為情境配圖,取自Shutterstock

肌少型肥胖需要去醫院檢查嗎?如何在家自我檢測?

若想初步了解是否有肌少型肥胖風險,可先在家簡易篩檢。詹鼎正表示,可分兩步進行,第一步量測小腿圍,男性若小於 34 公分、女性小於 33 公分,即屬高風險族群,建議進一步就醫檢查。

第二步是進行握力測試,其標準依年齡層不同而異。65 歲以上,男性若小於 28 公斤、女性小於 18 公斤;40 至 64 歲中壯年族群,男性小於 34 公斤、女性小於 20 公斤,即需注意。他說,若握力偏低,即為「可能性肌少症」;若同時檢測出肌肉量不足,則可確診為肌少症,若再加上肥胖條件,便屬「肌少型肥胖」。

黃莉棋也補充「雙手圈小腿」是最簡便的自我檢測方式之一。「如果能輕鬆圈起來,甚至半個手掌就能圍住,就要提高警覺。」她指出,肌少症通常從下肢肌肉流失開始,因此小腿圍是觀察肌肉狀態的重要指標。

至於肥胖的判定,黃莉棋說,除了BMI大於 27,也應同時觀察腰圍,男性超過 90 公分、女性超過 80 公分,即屬肥胖。她提醒,許多體重看似正常的人,實際上腰圍超標、內臟脂肪過多,更需要警覺。

詹鼎正說,肌少型肥胖同時結合兩種健康風險。肥胖會增加心血管疾病、中風與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的風險;而肌少則會提高跌倒、住院等機率。當兩者疊加時,對健康衝擊更顯著,民眾應及早檢測,積極預防。

肌少型肥胖自我檢測
性別 × 小腿圍 × 握力測試 × 肥胖定義
項目男性女性
測量小腿圍小於 34 公分小於 33 公分
握力測試65 歲以上:小於 28 公斤
40–64 歲:小於 34 公斤
65 歲以上:小於 18 公斤
40–64 歲:小於 20 公斤
肥胖定義BMI > 27,並觀察腰圍:
男性腰圍 > 90 公分
BMI > 27,並觀察腰圍:
女性腰圍 > 80 公分
※ 若符合任一「可能肌少症」檢測項目,再加上肥胖條件,即屬「肌少型肥胖」,建議進一步就醫由專業醫療人員評估。

避免肌少型肥胖,該如何靠飲食與運動改善?

防治策略上,詹鼎正提醒要分年齡處理。65 歲以上老年人不建議刻意減肥,應以增加肌肉量、維持體重為主;飲食上提升蛋白質攝取,並進行重量訓練,但務必在專業指導下進行,避免受傷。

至於 50 歲至 65 歲的中壯年與年輕族群,則須同時增肌與減重。他說,任何減肥方式都會先減肌肉、再減脂肪,若未輔助運動,反而會加重肌少症。因此,應在降低總熱量與澱粉攝取的同時,提升蛋白質比例,並加強重量訓練,以維持肌肉量與代謝功能。

黃莉棋建議,飲食與運動應並行,才能有效預防肌少型肥胖。她指出,飲食上可依循「211餐盤」 原則,每餐以「2 份蔬菜、1 份蛋白質、1 份全穀」為比例,不僅能避免復胖,同時維持肌肉量與代謝功能。

此外,依據國民健康署「我的餐盤」指南,均衡飲食應涵蓋六大類食物,包括乳品類、水果類、蔬菜類、全穀雜糧類、豆魚蛋肉類與堅果種子類。

口訣強調:「每天早晚各一杯奶」,補充鈣質;「每餐水果拳頭大小」,攝取維生素;「菜比水果多一點」,增加纖維;「飯與蔬菜一樣多」,維持主食平衡;「豆魚蛋肉一掌心」,提供高品質蛋白質;「堅果種子一茶匙」,補充健康油脂。

(延伸閱讀/肌少型肥胖怎麼吃?營養師推薦飲食改善方法,年過 50 歲增肌減脂一日三餐菜單

運動方面,黃莉棋指出,現代人生活忙碌,利用零碎時間進行,一週累積中等強度約 150 分鐘即可達標。若以步行為主,高齡者每日約 3000 步,可維持基本活動量;中年上班族建議達 5000 步;若想進一步減重,可逐步提升至 8000 步。

她提醒,若為 65 歲以上長者,運動時應以安全為首要原則,選擇穩定性高、不易跌倒的活動,避免受傷,才能長期維持運動習慣與肌力。

(延伸閱讀/肌少症運動處方—避免肌少型肥胖,度過「75歲懸崖式衰老」!長壽專家會做 3 種運動

👉 加入健康遠見 LINE 官方帳號,最新健康保健議題不漏接!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