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中國廣東屈公病疫情升溫!出國發燒、關節痛注意,詳解症狀有哪些怎麼治療

中國廣東屈公病疫情升溫!出國發燒、關節痛注意,詳解症狀有哪些怎麼治療 返國後如出現,如發燒、四肢痠痛、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骨骼關節痛等疑似屈公病症狀,應儘速就醫,並通報主動告知TOCC。僅為情境配圖,取自freepik

中國廣東省佛山市近來爆發屈公病疫情,有高達 2658 人感染。疾病管制署今 23 日更發布新聞稿表示,近期國際間屈公病疫情嚴峻,全球 2025 年迄今已累計逾 25 萬例病例,更列出 9 國/地區旅遊疫情建議調整為第一級或第二級。並提醒雖然美洲屈公病疫情最為嚴峻,但鄰近我國的亞洲國家如印尼、菲律賓,還有中國廣東較具威脅,呼籲民眾旅遊期間務必留意防蚊。不過,究竟屈公病是什麼,和登革熱有什麼關連性?《健康遠見》一文帶你看懂感染屈公病可能出現哪些症狀,一旦染疫又該如何治療。

本文重點摘要
屈公病是什麼?
屈公病疫情現況?
屈公病症狀有哪些?
屈公病登革熱差別?
屈公病治療怎麼做?

屈公病是什麼?與登革熱病媒蚊相同,潛伏期可能高達12天

疾管署說明,屈公病英文為chikungunya,中國翻譯為「基孔肯雅熱」。屈公病病毒的病媒蚊與登革熱相同,確診者都是由帶病毒的白線斑蚊或埃及斑蚊叮咬而感染,而屈公病的潛伏期為 2 至 12 天,發病前 2 天至發病後 5 天為病毒血症期。

中國廣東省佛山市爆發屈公病疫情,澳門等地也出現移入病例

疾管署今 23 日表示,近期全球間屈公病疫情嚴峻,世界衛生組織(WHO)已於 7 月 22 日緊急呼籲各國應採取行動。目前以美洲疫情最為嚴峻,病例主要分布於巴西、玻利維亞及阿根廷等國;印度洋之法屬留尼旺島、馬約特島、模里西斯等地疫情已蔓延至其他地區。

亞洲印度今年逾 3 萬例病例,中國廣東省佛山市爆發疫情迄已逾 2600 例病例,係因境外移入衍生所致,並於澳門等地出現移入病例,多省市已提醒民眾注意防範措施;歐洲法國今年迄已累計 30 例本土病例,799 例境外移入病例,疫情已傳播至本無疫情地區,義大利亦報告 1 例本土病例,歐洲往年病例多發生於 7 – 8 月,今年異常於 6 月提早發生。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疾管署提供圖/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疾管署提供

屈公病台灣疫情為境外移入, 9國家地區旅遊疫情建議等級升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指出,目前國內屈公病疫情均為境外移入病例,截至 7 月 22 日累計 15 例,感染國家以印尼(13 例)為多,其次為菲律賓及斯里蘭卡(各 1 例)移入;境外移入病例數為近 6 年同期最高(2020-2024 年同期介於 0 – 5 例)。

疾管署也針對以下 9 個國家/地區,全球屈公病流行地區,提升屈公病旅遊疫情建議等級,提醒欲前往民眾做好自我保護:

第二級「警示」,對當地採取加強防護:巴西、法屬留尼旺島。

第一級「注意」,提醒遵守當地的一般預防措施:中國廣東省、菲律賓、印尼、印度、斯里蘭卡、阿根廷、玻利維亞。

屈公病症狀與登革熱不同?!易有倦怠感、關節痛恐持續數年

感染屈公病症狀包括突然發燒、關節痛或關節炎(特別是手腳的小關節、手腕和腳踝)、頭痛、噁心、嘔吐、疲倦、肌肉疼痛,約半數患者會出現皮疹;症狀持續 3 至 7 天。

與登革熱不同的是,部分感染屈公病的病人會持續數週的倦怠感,有些患者的關節會痛到無法行動,並持續數週至數月,甚至數年此與登革熱表現不同,典型的登革熱不會出現長期的關節痛,為屈公病特徵

另屈公病的嚴重程度也不如登革熱重症,較少出現死亡,惟新生兒於出生時感染、 65 歲以上年長者或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史者,是罹患屈公病易有併發症或病況嚴重之風險族群。

屈公病治療必知!發病後5日內應隔離,以防遭蚊蟲叮咬傳播

根據疾管署網站 傳染病與防疫專題 傳染病介紹 第二類法定傳染病 屈公病 治療照護衛教資料顯示,面對屈公病病人及接觸者處理時,務必留意下列 7 件事:

1. 病例通報:依傳染病防治法規定,屈公病屬於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應於 24 小時內通報當地主管機關。

2. 隔離:病人於發病後 5 日內應預防被病媒蚊叮咬,住處應加裝紗窗、紗門,病人應睡在蚊帳內,如離開蚊帳或至室外時應噴灑政府主管機關核可防蚊液。

3. 滅蚊:定期巡檢清除家戶內外積水容器,避免成為病媒蚊孳生源,如經評估有必要,可使用化學防治方法殺死帶病毒成蚊。

4. 檢疫:自屈公病流行國家入境旅客,經國際機場體溫篩檢異常者,應接受採血檢驗。

5. 接觸者處理:視疫情調查結果,針對個案密切接觸者或近期曾出現疑似症狀者採血檢驗。

6. 接觸者及感染源的調查:調查病例在發病前 2 週及發病後 1 週的停留地點,並詢問其可能被病媒蚊叮咬之地點,以追查可能的感染源和評估日後可能發生疫情之地點。

7. 治療方法:依症狀給予支持性治療,並讓病患獲得充足的休息,補充足夠的水分。

出國入境出現發燒、關節痛、後眼窩痛疑似屈公病症狀速通報

為因應全球屈公病疫情,疾管署已於國際港埠加強屈公病防範宣導及發燒篩檢,並針對入境有症狀或蟲媒傳染病流行地區旅客,執行TOCC(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群聚史)評估、採檢、衛教及提供防蚊液等檢疫措施;如發現疑似個案,後續將由地方衛生單位持續追蹤並啟動相關防治措施。

疾管署也提醒,計劃前往屈公病流行地區的民眾,應落實防蚊措施,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使用政府機關核可,含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成分的防蚊液。

入境時如有症狀、自覺可能感染,應主動告知機場檢疫人員評估。尤其返國後如出現,如發燒、四肢痠痛、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骨骼關節痛等疑似屈公病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TOCC(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群聚史),以利及早通報、診斷及治療。

旅遊勿忘防蚊,回國不帶屈公病。疾管署提供圖/旅遊勿忘防蚊,回國不帶屈公病。疾管署提供

參考資料: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