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冥想誦經時的呼吸頻率,有時能與頂尖運動員不相上下,每分鐘僅 6 次。這並非神秘宗教儀式的渲染,而是科學實證觀察到的現象。
自己在誦念《菩提心祈請文》時,也會自然拉長呼吸,每次吸氣都盡量吸飽,自然避免了過度換氣,不僅讓人理智清明,心情也更加平靜愉快。
經常有人問:「持咒誦經,一定要唸出聲嗎?默念不可以嗎?」答案是肯定的:「當然要念!只要不吵到別人,就盡量念出來。」尤
其是文殊菩薩心咒「嗡阿喇巴劄那諦」的結尾「諦」,他常常一口氣念好幾次,「像是在幫大腦做按摩一樣,感受音波共振,那種祥和平靜的感覺令人著迷。」對想要提升專注力、增強智慧、改善睡眠與緩解焦慮的人,他總會推薦誦念心咒。因為光是「呼吸效率提升、心律穩定」,就已經是意想不到的大收穫。
想讓呼吸產生療癒效果?試試花一分鐘觀察呼吸跟自己相處
他進一步指出,想讓呼吸產生真正的療癒效果,其實不需要刻意找場地、買設備,只要現在,靜靜地花一分鐘跟自己相處,觀察自己的呼吸、放鬆臉部小肌肉,尤其是眉頭與肩膀,挺直脊柱、雙腳踩穩地面。你會發現,呼吸短急還是緩慢深長,正反映你此刻的狀態。
「想長壽如龜,呼吸就要如龜。」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能會因為被龜速車擋住而心煩氣躁,但在呼吸上,「龜速」卻是福報。在森林中大口森呼吸、在家練習腹式呼吸,調息至深入丹田,是讓大腦與身體細胞獲得充分氧氣的關鍵。
這種簡單、免費、隨時可做的行為,比吃藥更快見效,有效減壓、抗焦慮,還能增強整體健康。
從六字真言呼吸、龜息法到黑蜜蜂呼吸法,他在 YouTube 上教過的各式呼吸練習,目的都是幫助活氧、順氣,而「氣順了,心也就安了。」
「氣急,好事也會敗壞;氣緩,世事自然圓融。」呼吸調慢的同時,也是在調節自律神經,進而穩定血壓、安定情緒、清晰思緒。這對減少煩躁、化解無明極為有效。
分享童年在高原生活的經驗:「我小時候住的地方海拔很高,空氣稀薄,誰敢不好好呼吸?在那種環境下,氣急敗壞只會讓人更難受。」在壓力大的情境中,例如上台前的緊張、與嚴苛主管報告時的慌亂,腦袋一片空白,其實是去甲基腎上腺素分泌過多所導致的短暫性當機。這時候只要能穩住呼吸,就能重回主控權,重新啟動大腦的分析與判斷能力。
「迷與悟之間,其實就差一口氣。」引用阿育吠陀的觀點說明:「呼吸是思想的生理部分,思想是呼吸的心理部分。」有意識地吐納之間,我們不只是呼吸空氣,更是在喚醒自己的覺知,讓心腦連結、回歸平衡。
鼓勵讀者實際測試自己的呼吸次數,一吸一吐為一次,若能將每分鐘呼吸頻率降至 12 次以下,就表示你的呼吸效率極佳,肺活量也優秀,是健康的極佳指標。
「不要小看每一次的呼吸,當你掌握這個節奏,你就能掌握情緒、能量、甚至人生節奏的開關。」這是一門無需昂貴學費、沒有進度壓力,卻能讓身心同步更新的療癒之道。
(本文節錄自《不生病的藏傳紓壓術:療癒身心靈的預防醫學》一書,作者:洛桑加參,為Dr. Lobsang預防醫學集團創辦人,時報出版)
圖/《不生病的藏傳紓壓術:療癒身心靈的預防醫學》/時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