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

腦神經年齡,讓大腦老化看得見——從研究到行動的腦健康之路

腦神經年齡,讓大腦老化看得見——從研究到行動的腦健康之路 腦神經年齡,讓大腦老化看得見——從研究到行動的腦健康之路。僅為情境配圖,取自Shutterstock

很多人問我,到了該退休享樂的年紀,為什麼還要選擇創業?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我知道,還有一件重要的事還沒完成。

二十多年前,我回到臺大醫學院任教,並成為臺大醫院影像醫學部的一員。那時候我就深信,醫學的核心不僅是救人性命,更是預防疾病的發生。然而,要預防疾病的發生就要有客觀的預測工具,可惜當時我們對大腦的認識還相當有限,能用的工具也不夠成熟。因此,我便在這條教學與臨床的路上,投入大量心力進行腦影像的研究,只為了讓我們能早一步看見大腦的變化,預測未來的風險。

這些年來,我發表了 200 多篇與腦影像有關的研究論文,也取得了多項技術專利。就像磨一把劍,我用了二十年的時間,終於鍛造出兩項關鍵成果——腦神經纖維圖譜與自動分析技術。這是我長年努力的結晶,也是讓腦健康科技走進生活的起點。

腦神經年齡,讓大腦老化看得見

2010 年,人工智慧(AI)開始在醫學影像領域嶄露頭角。我在第一時間就將它應用於大腦神經纖維的結構分析,並成功描繪出腦內神經纖維的完整圖譜。這些如同電纜般連接各個腦區的神經纖維束,正是支撐認知與行為的關鍵電路。

透過視覺化的呈現,我得以清楚看見大腦隨時間推移,或因症狀而產生的變化。2013 年,我帶領團隊建立出一個AI模型,它能從MRI影像中擷取大腦神經纖維的關鍵特徵,並計算出「腦神經年齡」。透過這項自動化分析技術,我們可以用一個簡單的數字,讓每個人看見大腦現在幾歲了。

接著,我們將這項技術應用於失智症、帕金森氏症、思覺失調症等神經退化性疾病的研究,發現這些患者的腦神經年齡普遍明顯偏高,且與未來的認知功能變化息息相關。那一刻我深深意識到:腦神經年齡不再只是個數字,更可能是預測大腦健康狀態與風險的重要指標。

腦神經年齡不僅回答了「現在有沒有病」,更幫助我們看見「未來會不會病」的可能性。對我來說,這不再只是學術研究的成果,而是一份責無旁貸的醫學責任。於是,我選擇創立公司,把這項成果轉化為實際可用的產品,讓更多人能透過一個簡單的數字,早一步了解自己的大腦狀態,提早為未來做好準備。

預測腦齡,然後呢?

當這項技術被推進健檢市場後,我從眾多門診經驗中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

腦神經年齡比實際年齡還要大的人,大多是生活失衡、作息紊亂、壓力大的族群;而腦神經年齡偏年輕的人,則幾乎都有穩定健康的生活習慣與較佳的心理狀態。更重要的是,這個數字還能預測未來認知退化的速度。也就是說,腦神經年齡就像是一份總成績單,反映過去對大腦的照顧是否到位——有沒有好好均衡飲食、睡覺、運動——也隱藏著未來認知狀態的線索。

在獲得廣大回響的同時,我也聽到了一些聲音:「如果這只能告訴我大腦老了,卻不能幫我改善,那我寧願不要知道。」這句話深深觸動了我,也讓我開始重新思考:我們不能只當「AI算命師」,只報告當下狀態與未來風險,卻不提供方向與解方。我更想做的,是給出一條真正能改變、能行動的路,幫助大家逆轉腦齡、重拾大腦健康。

也正因為這份思考,我投入了一年半的時間,從構思到實踐,展開我人生下一個階段的使命——創辦愛腦中心(iBrain Center)。

運動是目前最被廣泛證實、對腦健康最有幫助的介入方式。freepik by rawpixel.com圖/運動是目前最被廣泛證實、對腦健康最有幫助的介入方式。freepik by rawpixel.com

運動×認知×正念:從科學出發,打造能逆轉腦齡的訓練課程

為了解決「知道有問題卻不知道怎麼做」的困境,我們從大量的腦科學文獻與介入研究中尋找答案。結果非常清楚:運動是目前最被廣泛證實、對腦健康最有幫助的介入方式。但運動不是做了就好,而是要掌握正確的類型、強度與持續時間,才能真正為大腦帶來改變。

因此,我與臺師大體育與運動科學系的洪聰敏教授合作,設計出一套科學化、系統化的腦健康訓練課程。這套課程結合了 4 個核心元素:

有氧運動:促進心肺健康,活化腦部循環

阻力訓練:強化肌力與身體穩定性,延緩退化

認知訓練:透過互動式遊戲與挑戰,啟動思考迴路,提升專注與記憶力

  • 正念練習:安定情緒,增進對身心變化的覺察,培養內在平衡

除此之外,我們還整合了光療、健康諮詢等多元服務,打造一個身、腦、心整合的腦健康支持系統。這不是臨時拼湊出來的組合,而是我二十多年來研究與臨床經驗累積的成果,也包含一份想幫助更多人維持大腦健康與生活品質的決心。

而愛腦中心在做的,與 2025 年在美國完成的U.S. POINTER臨床試驗可說是不謀而合。

該試驗是一項針對高風險失智族群的兩年期研究,研究團隊發現只要透過結構化的生活介入方案,包含規律運動、認知挑戰、社交互動、飲食調整與健康教練的支持,就能有效改善受試者的認知表現。即使不使用藥物,單靠科學設計的生活訓練,就有明顯的腦功能提升效果。

更重要的是,研究也證實了接受「結構化支持」的參與者,認知改善的幅度大於自行操作的組別。換句話說,知道怎麼做固然重要,但更關鍵的是有人在旁邊指導並陪著一起努力。

這也再次印證了我們在愛腦中心所堅持的理念——賦能、平衡與陪伴。我們不只是要傳遞正確的知識,更希望成為改變路上的同行者,讓改善從「知道」開始,從「行動」發生。

我自己,也是愛腦生活的實踐者

其實,在創辦愛腦中心之前,我就已經開始實踐這些原則——規律運動、正念覺察、均衡飲食、作息穩定。這樣的生活方式不只讓我身心更平衡,我的腦神經年齡也真的出現「逆轉」的變化。

現在,我把這些親身經驗與科學研究結合,發展出一套完整的腦健康課程,並把這條路徑推廣出去,希望能讓更多人用正確的方法,好好照顧自己的大腦。

這,就是我創立愛腦中心的初衷。讓我們一起用更多的了解與行動,為大腦健康打下更穩固的基礎,也為未來守住更好的自己。

參考資料:

(本文作者為上頂醫學影像科技公司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中華愛腦協會理事長,同時也是臺大醫學院兼任教授,臺大醫院影像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曾文毅)

看更多腦健康資訊請見AcroViz上頂醫學影像科技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