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

真正的幸福可以培養!5個習慣讓你活得更快樂

【專家觀點】
真正的幸福可以培養!5個習慣讓你活得更快樂 該怎麼做才會幸福?培養5個習慣讓你活得更快樂。Unsplash by sashafreemind

編按:真正的幸福可以培養!我們常以為,要獲得幸福需仰賴外在環境改變或他人的認可,但美國北伊利諾大學(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教育學院的一項研究(註:計畫主持人為Suzanne Degges‑White教授,報告已發表在知名的「Adultspan Journal」)發現,幸福更多取決於我們是如何看待生活與日常努力。也就是說,幸福其實比想像中的更具「可掌控性」。

這項研究共訪談 400 多名年齡介於 31 至 77 歲的民眾,並歸納出 5 個能有效提升快樂與整體幸福感的生活習慣,簡介如下:

提升幸福感習慣1/擁抱真實年齡

內在感覺比實際歲數更重要。我們常聽人說:「我感覺自己不像這個年紀。」這類內在自我認知在心理學上被稱為「主觀年齡」,文獻證實主觀年齡比實際年齡更能預測心理健康、壽命與生活品質。

所以,別讓身分證上的數字限制了你,勇敢嘗試任何新的事物。只要內心保持年輕,幸福就會不請自來

提升幸福感習慣2/成為他人好友

人際關係是幸福感的核心之一。但「成為一個好朋友」可能比「擁有一個好朋友」更讓人快樂。該研究指出,幫助他人能強化心理福祉,甚至有助提升認知功能與身體健康。

以往文獻就證實利他行為(altruism)與快樂之間具強烈正相關。幫助他人能刺激大腦獎賞系統,提升多巴胺分泌,帶來愉悅感。故平時不妨主動關心別人、傾聽對方與給予支持,施比受更有福。

提升幸福感習慣3/提高社交頻率

有品質的互動比社交媒體更有用,不是認識很多人就等於快樂,而是與少數重要的人穩定互動,才能真正滋養內心。

該研究指出,與親友定期保持聯繫,例如,每週通一次電話、一起喝杯咖啡,或是季節性的聯誼聚會,這些都能顯著提升幸福感。

與其追求表面上的「社交網絡」,不如重視「深度連結」。幸福來自你身邊那些真正懂你的人,而不是數位世界裡的「按讚」。

與親友定期保持聯繫,例如:每週通電話一次、一起喝杯咖啡,都能顯著提升幸福感。僅為情境配圖,取自freepik圖/與親友定期保持聯繫,例如:每週通電話一次、一起喝杯咖啡,都能顯著提升幸福感。僅為情境配圖,取自freepik

提升幸福感習慣4/不怕從頭開始

從零開始學習一種語言、樂器或木工、園藝與程 式設計等技能,此舉不僅能讓大腦保持敏銳,更會帶來難以形容的成就感。

美國心理學會(APA)曾專文指出,這種初學者的能量(beginner’s energy)會自然啟動大腦中的學習系統,讓人感到投入、專注與快樂,活得更有希望。

而學習新技能也可促進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是預防失智與維持心理彈性的有效策略。

提升幸福感習慣5/建立生活儀式

生活中的傳統活動或固定儀式,是一種讓人產生「歸屬感」與「期待感」的重要來源。不論是每週固定的家庭聚餐,還是每月與朋友散步一次,這些日常安排能像「錨」一樣,穩定我們的內心。

透過建立傳統,可讓我們在忙碌或混亂的生活中找到節奏與意義。以往文獻證實,規律的儀式性行為(rituals)能降低焦慮,提升情緒穩定度,是創造心理安全感的重要方法。

幸福不只是被動等待的結果,而是可以慢慢培養出來的能力

整體而言,幸福不再只是「被動等待」的結果,而是可以慢慢培養出來的能力。

從今天開始,不妨先選擇一個習慣著手實踐,也許是重新聯絡一位老朋友,也許是報名某堂一直想學的課程,或是在週末早晨留給自己一段寧靜的散步時間。真正的幸福不會突然降臨,而是在每一天的「用心生活」中一點一滴累積而成。

(本文作者為法務部矯正署高雄戒治所臨床心理師——柯俊銘)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