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

太早給孩子手機好嗎?全球兩百萬人研究:「這年齡前」對心理健康負面影響大

【專家觀點】
太早給孩子手機好嗎?全球兩百萬人研究:「這年齡前」對心理健康負面影響大 什麼時候給小孩手機好?全球兩百萬人研究:「這年紀前」太早對心理健康負面影響大。僅為情境配圖,取自freepik

在現今的數位時代,智慧型手機已成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份。許多人習慣用手機處理工作事務或從事社交、娛樂等活動,而孩子們也常見在年幼時就開始接觸這項科技產品,作用有如電子保母。然而,這麼早就提供手機給孩子玩好嗎?答案是弊多於利。究竟什麼時候給小孩手機好?爸媽給孩子手機前又該注意哪些事?

研究結果發現:13歲前擁有智慧型手機者,心理健康指標顯著下降

一份最近由國外非營利組織Sapien Labs(註:由神經科學家Tara Thiagarajan於 2020 年所創立,主要執行全球心智計畫(Global Mind Project),調查心理健康商數(MHQ)),發表的報告指出,孩子過早擁有與使用智慧型手機,恐會對心理健康帶來深遠的負面影響。

研究團隊針對來自 163 個國家、近兩百萬名年紀介於 18 至 24 歲的參與者進行問卷調查,目的在了解他們首次擁有智慧型手機的年齡,並檢視其與成年早期心理健康狀態之間的關聯性。

結果發現,在 13 歲之前擁有智慧型手機者,心理健康指標顯著下降。這些人比起同儕往後出現輕生意念、情緒失調、社交疏離、攻擊行為、低自我價值感與脫離現實的風險會較高,而當中女性受到的影響似乎比男性還要大。以輕生意念為例,孩童時期就擁有手機的女性,約 48 % 在成年後具嚴重的自殺想法,男性則為 31 %。

過早擁有智慧型手機,對孩子心理健康有負面影響?可能與5原因有關

孩子過早擁有與使用智慧型手機,恐會對心理健康帶來深遠的負面影響。探究原由,肇因可能如下:

大腦發展的關鍵期:

青少年的大腦在 10 至 20 歲之間仍持續發育,尤其是前額葉皮質,主要掌管衝動控制、情緒管理與判斷能力等。若在此階段過度沉浸於手機會干擾神經迴路的健全發展。

社群媒體的比較效應:

社群平台常充斥理想化的照片與影片,使孩子們容易產生攀比心態,導致自卑感、孤獨感,甚至陷入自我價值取決於按讚數、被追蹤數、好友數的思維。

網路霸凌與負面互動:

孩子在社群媒體上更容易遭遇霸凌或排擠。與現實生活不同,網路上的攻訐往往是持續性、無法完全逃避,對心理的傷害更深。

睡眠不足與作息混亂:

長時間滑手機,特別是深夜使用,導致睡眠剝奪。長期睡眠不足會提高個人焦慮、憂鬱的風險,並削弱大腦的情緒調節功能。

虛擬世界與現實脫節:

研究指出,過早使用手機者更容易出現與現實疏離的感覺,部分孩子甚至對真實人際互動失去興趣。

社群平台常充斥理想化的照片與影片,使孩子們容易產生攀比心態,導致自卑感、孤獨感。僅為情境配圖,取自freepik圖/社群平台常充斥理想化的照片與影片,使孩子們容易產生攀比心態,導致自卑感、孤獨感。僅為情境配圖,取自freepik

給孩子手機前該注意哪些事?心理師9點建議健康學會與數位世界互動

專家表示,智慧型手機雖能帶來便利與樂趣,但若缺乏指導與限制,孩子很容易沉迷其中,危害學習、人際關係與心理健康。而最重要的不是一味禁止,而是要建立規範、加強溝通、陪伴引導。只有如此,才能幫助孩子健康地學會如何與數位世界互動。有鑑於此,在手機給予上,幾點建議供家長參考:

延後擁有年齡:

至少等到 14 歲再給孩子智慧型手機。

採階段性開放:

年紀較小時僅能使用簡單聯絡功能,逐步再增加網路使用權限。

設定使用規範:

明確規定使用條件(如功課做完)、每天的使用時間與禁止時段(如睡前 1 小時)。

共同使用與討論:

陪伴孩子使用社群媒體,並說明可能的風險。

鼓勵現實生活互動:

提供孩子參與運動、藝文或團體活動的機會,減少對虛擬世界的依賴。

教導數位素養:

讓孩子理解網路霸凌、假訊息、隱私風險,並學會尊重他人與保護自己,避免觸法。

留意心理健康警訊:

若孩子出現憂鬱、退縮、暴躁或言語中帶有自傷、自殺想法,應立即尋求專業協助。

建立良好睡眠習慣:

嚴格規定手機不得帶入臥室,避免因滑手機而影響睡眠。

父母以身作則:

避免自己也沉迷手機,才能給孩子正確示範。

(本文作者為法務部矯正署高雄戒治所臨床心理師——柯俊銘)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