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的「立冬」是冬天的開始,而冬令進補是台灣盛行的立冬食俗,俗諺云:「補冬補嘴空」,大家依俗會在立冬吃補一番,以迎接冬天到來。但對於立冬習俗你了解多少?立冬吃什麼養生?立冬要拜拜嗎?《健康遠見》特別邀請中華堪輿道派掌門宗師謝沅瑾,來告訴大家真正的立冬意思與意涵,以及立冬進補怎麼吃最應景,並同步加碼立冬過後的「這一天」更是為明年財運,求財補財庫補的好時機,讓你補冬更補運!
立冬是哪一天?立冬代表冬天開始,正值農作物採收收穫期間
謝沅瑾指出,根據農民曆(陰曆)記載,立冬日期每年落在國曆11 月 11月6、7或8 日之間,而今年立冬 2025 年為 11 月 7 日。
立冬是冬天的開始,立冬時期正值收穫期間,因此有「稻成熟,入冬田頭空」的說法。而立冬諺語「立冬收成期,雞鳥卡會啼」則是說收成期間,雞及鳥有比較豐盛的穀物可吃,身強體壯,叫聲也宏亮。
立冬意思不只冬天,也代表「終」!指萬物進入寒冷冬藏時節
立冬古意:「冬者終也,立冬之時,萬物終成,故名立冬也。」謝沅瑾表示,這裡的「冬」不僅是指冬天,也代表「終」的意思,意謂作物收成,邁入「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收藏時節,許多動物也準備藏匿冬眠,以度過嚴寒的冬天到來。
立冬進補「補冬補嘴空」!來碗肉類熱湯,增加身體禦寒能力
立冬進補吃什麼?正由於立冬節氣為初冬時節,未來天氣會逐漸寒冷。為了調養身體有更多抵抗力可以禦寒、面對嚴冬,傳統上民眾多會選在立冬這天進補,大家一起喝一碗燒酒雞、麻油雞、羊肉爐、薑母鴨、當歸鴨、藥燉排骨…,吃些肉類燉製的補品,以迎接冬天的到來,因此有「補冬補嘴空」的立冬諺語。
(延伸閱讀/立冬進補,來年打虎!立冬吃什麼不生病?中醫推4體質對症食療)

立冬吃水餃?源自東漢醫聖張仲景「嬌耳湯」立冬進補食療方
謝沅瑾解釋,立冬進補料理中之所以會有立冬吃餃子的習俗,除了水餃與古代錢幣「元寶」形狀相似,有招財進寶寓意能討吉利外。主要是源於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傳授給民間的一道祛寒補身料理「嬌耳湯」,有關。
「嬌耳湯」的做法是將羊肉、以及生薑、辣椒等辛香料切碎做成餡,再用面皮包成形狀如同耳朵的餃子,搭配當歸等藥材/中藥湯頭下鍋煮成湯食用,藉此強身健體、延年益壽。而隨著年代演變,逐漸簡化成以餃子替代,故如今才有立冬吃水餃的文化習俗。
立冬要拜拜嗎?謝沅瑾:非普遍性祭拜日,依各家庭習慣而定
謝沅瑾指出,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四立在古代社會是重要節日。這一天除了皇帝、帝王會率領文武百官設壇祭祀,早期農業社會,因此時進入冬令農閒時節,民間也會舉行「謝平安」的祭典,也就是「建醮」酬謝神明,感恩上天賜與豐收。
因此,過去農業社會,也有一部分的家庭會在立冬這天準備豐盛的菜餚或補品「拜祖先」,感謝祖先保佑並祈求家人冬季身體健康。但立冬非普遍性的祭拜日,沒有像清明節、中元節、重陽節那樣的強制性。
而現代社會中,更多人選擇以「補冬」一家團聚吃補、聚餐代替正式祭拜,因此謝沅瑾表示,立冬拜拜與否主要依各家庭習慣而定,並非統一流傳習俗。如原本沒有祭拜習慣的家庭,若來年無持續籌備的打算,可不用祭祀;至於原先有祭拜的家庭若想取消,建議事先告知祖先說明源由,以示對先人的尊重,並擲筊溝通得到聖筊即可。
謝沅瑾:把握農曆十月十五日下元節,求財補財庫補明年財運
立冬前後的節日,最重要的有農曆十月十五日的下元節,也就是水官的誕辰日,水官完整稱號為「下元解厄水三品洞陰大帝」。民間認為這一天水官大帝會下降人間,為人們消災解厄。
在民間還有一個說法,認為在這一天作補財庫的儀式,會別靈驗。傳統上認為一年中有三次最佳的補財庫時間,分別是農曆正月十五號,這是補年頭運,能旺整個上半年的財運。農曆七月十五號是補年尾運,為自己補足下半年的財運。
農曆十月十五下元節這天,主要是補明年的財運,早早補足明年的財庫,能確保財源不中斷。所以在下元節這一天,各大財神廟都會湧進許多民眾,前來向財神爺求財、補財庫。
(延伸閱讀/拜財神爺要準備什麼?武財神拜拜供品有學問,2招財秘訣補財庫)
☛此為民俗文化說法,僅供參考切勿過度迷信。
👉 加入健康遠見 LINE 官方帳號,最新健康保健議題不漏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