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幾乎所有事情都能依靠人工智慧(AI)完成的時代,連「說心事」似乎也不再需要人類。根據一項 2024 年於美國本土進行的調查發現,約有 28 %的受訪者曾使用AI作為心理輔助工具,甚至稱它為自己的「數位心理醫師」。這不只是科技潮流,也透露出人們對心理支持方式的觀念正在改變。然而,AI心理治療真的管用嗎?
根據一份不久前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報告指出,AI心理治療對於改善重度憂鬱症和廣泛性焦慮症患者的病情確實有效。
首次臨床試驗證明:AI減輕憂鬱症51%,提升幸福感
在該隨機對照實驗中,200 多名個案被分成兩組,其中一組接受為期 4 週的AI聊天機器人治療。結果發現,重度憂鬱症患者的症狀平均減輕 51 %,整體幸福感大幅提升,而廣泛性焦慮症患者的症狀則是下降 31 %。
研究團隊表示,AI心理治療的成效與傳統面對面心理治療相當。換句話說,AI不單只是「陪聊」,在情緒支持與症狀緩解上,也明顯展現出潛力。
相對傳統的心理治療,AI心理治療有5大優勢
蓋瑞.史莫醫師(Dr. Gary Small)是美國哈肯薩克大學醫學中心(Hackensack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精神科主任,同時是全球知名的腦健康專家,其曾在媒體採訪時提到AI的出現讓心理治療變得更平易近人。
相對於傳統的心理治療,AI心理治療的優勢如下:
◎隨時可用:
不受時間、地點限制,亦不用預約。
◎費用低廉:
多數AI應用程式免費或僅需少量訂閱費。
◎私密性高:
不會批判和洩漏隱私,讓人能更自在地表達內心。
◎客製互動:
可根據使用者的情緒與語氣做出不同回應。
◎自助功能:
部分系統能提供壓力管理、睡眠衛教與正念練習。

專家提醒:AI不是萬能的!AI沒有真正的同理心
儘管AI在心理健康領域的表現令人期待,但專家同時提醒:「AI不是萬能的」。其指出,AI沒有真正的同理心(empathy),而同理心正是心理治療的核心。
受過專業訓練的治療師能根據個案的語氣、表情與情緒細微變化給予安撫與理解,但AI目前仍無法完全
做到這一點。AI可以說出安慰人的話,卻無法感受到對方的痛苦。
除了缺乏情感溫度,AI心理治療仍有風險,有時會提供錯誤或危險的建議,部分回答可能是演算法捏造出來的資訊。因此,AI應被視為心理治療的輔助工具,而不是取代人。在情緒低落或壓力過大時,AI可協助舒緩,但嚴重的心理困擾仍應尋求專業醫療介入。
想嘗試AI心理治療?留意這5件事確保自身安全
若您想嘗試AI心理治療,基於安全考量,以下幾點值得參考:
◎明確設定使用目的:
把AI當作「自我探索」與「情緒管理」的輔助工具,而不是正式治療。若正在接受治療,可與心理師討論如何將AI納入自我照護計畫。
◎選擇可靠的平台:
優先使用有醫療或心理健康專家參與開發的應用程式。確認平台有明確的隱私政策與資料加密措施。
◎注意警訊與風險:
若AI提供的建議與常識或醫囑明顯矛盾,應立即停止使用。若出現強烈的絕望感、自殺意念或情緒失控,務必立即聯絡專業人員,或求助緊急資源(如自殺防治專線)。
◎與他人保持連結:
雖然AI能陪你對話,但人類的支持依然不可取代。定期與親友或支持性團體互動,建立真實的社會聯結。
◎善用AI做自我照護:
讓AI幫你記錄情緒、提醒休息、進行情緒反思。若持續發現焦慮、失眠或憂鬱跡象,應把這些紀錄帶去和醫師或心理師討論。
AI心理諮商可行嗎?最理想做法是「人機協作」
AI的進步正快速改變我們理解與處理心理健康的方式。其雖能提供即時、便利的支持,卻無法完全取代人類治療師的溫度、洞察與同理。
因此,最理想的做法是「人機協作」,讓AI成為心理照護的輔助工具,協助人們建立自我覺察、情緒調節與自助能力,並且在需要時懂得尋求專業介入。
當科技與人性攜手並進,也許我們能迎來一個更普及、更可近的心理健康新時代。
(本文作者為法務部矯正署高雄戒治所臨床心理師——柯俊銘)
※【健康遠見】關心您 ※
再給自己一次機會,珍惜生命,勇敢求助並非弱者。
◎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
◎張老師專線:1980
◎衛福部安心專線:1925 (依舊愛我)24 小時免付費
👉 加入健康遠見 LINE 官方帳號,最新健康保健議題不漏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