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
新北市一名19歲陳姓女子和網友相約到宜蘭某KTV歡唱慶祝生日,陳女喝完啤酒突然全身發抖、口吐白沫,隨後倒地不起,意識不清,送醫後仍不治。檢警追查發現,啤酒內被摻混毒咖啡,陳女喝了才暴斃身亡。
案例二:
苗栗縣35歲謝姓男子得知23歲饒姓前女友心情鬱悶,帶她開房吸毒尋樂,2人豪飲毒咖啡配音樂狂High到天明,饒女因體力不支昏睡。豈料,下午醒來赫見謝男已無呼吸、心跳,嚇得打119求救,送醫後仍是回天乏術。
案例三:
台北市30多歲的廖姓、林姓男子至酒店狂歡,點了二名小姐坐檯,其中的高姓酒女3個小時後竟全身抽搐,且送醫不治。台北地檢署查出,死者體內驗出有大量新興毒品Methylone(註:類似搖頭丸或「喵喵」的成分)及K他命,認定兩男涉供毒,依違反藥事法之轉讓偽藥致人於死罪,將兩男起訴。
近年來新興毒品氾濫嚴重,根據聯合國毒品暨犯罪辦公室(UNODC)的統計,目前已知的新興毒品就有800種以上,且持續增加中。而這些所謂的「新興精神活性物質」,本身並無任何醫療用途,純粹是規避毒品管制法規下的產物。
最可怕的是,新興毒品樣態多元,常以各種市售的食品樣貌掩護,例如糖果、巧克力、仙楂片、果凍、小熊軟糖、泡麵等零食,甚至是飲品也有它的蹤跡,如奶茶包、咖啡包等,容易讓人降低戒心,不以為意,因好奇心作祟而誤食。
新興毒品大多為私人地下工廠非法製造,且混合成分複雜,以國內流通最為普遍的毒咖啡包為例,每包平均含有6種毒品,最多甚至有混合到12種毒品,且摻來摻去並無固定比例,就像來歷不名的藥物,對健康的危害程度未知。
法務部法醫研究所先前就指出,這些改變一下化學式就產生的新興毒品,性質不定、查緝不易、致死率更難以預估,「賣的人不清楚成分,買的人不知道吃了可能會死」,對身心的戕害更甚以往,讓人憂心。
數據顯示,新興毒品濫用在年齡層分布以年輕人及青壯族群最廣。民國101年至105年間新興毒品相關致死案例就高達204件,男性162件、女性42件,男性平均年齡為29.6歲,女性為26.9歲,全部平均年齡為29歲。
探究死因,常見是當事人貿然吞下若干性質迥異的藥物,如使用毒咖啡包,在交互作用下,身體同時受到抑制、亢奮、迷幻及安眠等多種效果,導致高燒超過攝氏40度以上,全身冒汗、抽筋,最終心臟不堪負荷而猝死。
正所謂「禍患常基於忽微」,要如何遠離新興毒品,避免身受其害呢?專家建議如下:
• 維持規律生活,確保作息正常。
• 不好奇試用毒品,遭遇慫恿、誘惑應斷然拒絕。
• 培養正當休閒嗜好,建立正確壓力紓解方法,
• 遠離是非場所,以免誤入藥頭設下的陷阱。
• 不接受陌生人提供的飲料、零食、點心與香菸。
• 在公開場合,切勿讓飲料離開視線,亦不要請別人幫你看顧飲料。
(圖片由作者提供,本文作者為法務部矯正署高雄戒治所臨床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