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

我是內向還是外向?3分鐘自我測驗,了解自己是I人還E人

原來,我們都誤解了內向
我是內向還是外向?3分鐘自我測驗,了解自己是I人還E人 我是內向還是外向?3分鐘自我測驗,了解自己是I人還E人。僅為情境配圖,取自freepik

編按:很多人對「內向」有許多誤解。事實上,內向者不一定害羞、孤僻或朋友少,也不代表語言表達能力差或沉默寡言。同樣地,外向者也不一定善於言談、特別活潑,或行事誇張、充滿活力。在解釋什麼是「內向」之前,讓我們先做幾個簡單的自我測驗。

我是「內向者」嗎?

「你看起來朋友不少啊,跟別人都可以聊很久,怎麼可能是內向的人?」

「你是心理師,不是應該很會跟人相處嗎?」

「你剛剛在大家面前說話,看起來一點都不緊張啊,台風很穩。所以你的外向是訓練出來的嗎?」

原來,我們都誤解了內向

很多人對「內向」有許多誤解。事實上,內向者不一定害羞、孤僻或朋友少,也不代表語言表達能力差或沉默寡言。同樣地,外向者也不一定善於言談、特別活潑,或行事誇張、充滿活力。

在解釋什麼是「內向」之前,讓我們先做幾個簡單的自我測驗。

請回答以下的問題:

自我測驗

1. 比起多人聚會,你更喜歡一對一的深度談話。

2. 你很享受獨處的時光,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3. 即使連續三天不出門、不見人,也不會感到無聊。

4. 面對表面或無意義的對話,你會想盡快結束。

5. 當心情低落時,你傾向獨自休息,而不是向他人傾訴。

6. 完成重要的任務後,你更喜歡獨自在咖啡廳放鬆,而非與朋友慶祝。

7. 相較於說服他人,你更擅長靜靜傾聽。

8. 你常會注意到一些微小的細節。

9. 相比於刺激與興奮,你更嚮往平靜。

10. 你時常回想自己說過的話,思考如何表達得更好。

11. 你習慣先把想法理清楚,再開口表達。

12. 他人可能覺得你文靜、無趣,甚至認為你害羞或有距離感。

13. 你喜歡觀察事物,並且重視細節。

14. 相較於說話,你更喜歡寫作和思考。

15. 在頻繁或嘈雜的社交場合後,你常會感到精疲力竭。

透過這項測驗,你可以快速了解自己是否屬於內向者。

若符合 13 ─ 15 項:你是典型的內向者。

若符合 10 ─ 12 項:你有內向者的傾向。

若符合 7 ─ 9 項:你屬於中間性格(綜向)。

若符合 4 ─ 6 項:你有外向者的傾向。

若符合 3 項以下:你是典型的外向者。

僅為情境配圖,取自freepik圖/僅為情境配圖,取自freepik

「內向」的定義

「你是I人,還是E人?」在近兩年已成為熱門的話題,這要歸功於簡單易懂的MBTI測驗。它將人分為 16 種類型,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就是I人、E人這兩大類。

MBTI測試是什麼?16型人格測驗排行揭曉,可參考這篇文章的完整介紹

然而在MBTI之前,心理學家榮格就主張:「內傾者的能量,來自於自己的內心世界」。在榮格的理論中,人並非分為十六類,而是八類。榮格使用的也不是「內向、外向」,而是「內傾、外傾」的說法。

內傾性格的人,能量流動向內。比起外在世界,他們更重視個人內在的精神世界,能量來源也主要來自於內在

相對地,外傾性格的人,能量流動向外。他們更注重物質世界、重視人際關係,較關注外在事物,能量也主要來自外在環境。

心理學家對內向特質的4個詮釋

此外,還有「大五人格理論」(又稱OCEAN理論),認為每個人在以下 5 種性格特質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現:開放性(Openness)、嚴謹性(Conscientiousness)、外向性(Extraversion)、友善性(Agreeableness)和神經質(Neuroticism)。在這一個理論中,「內向」是「外向性」這個向度中的一種程度傾向。

不同的心理學家對內向特質有不同的詮釋,看似各有差異。

以下,我整理幾個關於「內向/外向」的重要觀念,下一個章節會再進一步說明兩者的差異。

一、內向/外向,是一種性格/特質

在心理學裡,「性格」指的是一種恆久不變、內在穩定的特質,而非外在行為表現。

我們不會單純用一個人朋友多寡,或是否善於言談,判斷這個人是內向者或外向者。

二、內向/外向,是一種天生的傾向

每一個嬰兒出生時都帶有專屬的「天生氣質」。有的嬰兒哭聲豪放,有的含蓄,有的對環境刺激特別敏感。在判斷自己是內向或外向時,除了透過前面的測驗,也建議你回想自己「小時候」的性格傾向。

有些人原本是外向者,但因人際創傷而變得警戒、壓抑、謹慎,最後看起來像內向者。

反之,有些內向者因為環境、訓練或他人的期待,學會與人頻繁互動,培養出良好的人際能力,看起來像個外向者。

詳細的內容,在〈三、這些不(只)是內向:談「假性內向」〉章節會提到更多。

三、內向/外向,是一個「中性」的特質

我知道許多人深受「內向」特質困擾。他們常不喜歡,甚至貶低自己的內向特質,為自己貼上負面標籤,例如不勇敢、懦弱、太敏感、動作慢、口拙、表達能力不好、孤僻等。

但事實上,內向/外向只是一種性格,而性格本身是中性的,並無絕對的好壞之分。關鍵在於你如何看待,並運用你的特質

四、內向/外向,不是一種「分類」,而是一種「程度」

在最流行的MBTI理論裡,為了方便討論,而把人分成十六類,但很多人會說:「人怎麼可能只分成 16 類?」

沒錯,「分類」的好處在於簡單易懂,容易歸類,但缺點是不夠細緻——我們無法分辨一個 90 分的內向者和 55 分的內向者的差異。因此,我更傾向用「程度」的方式來思考。

幾乎沒有人是百分之百的內向者或外向者。我們不需要過度執著於分類,只要把這樣的測驗當作認識自己的一個起點就好

內向的人更受歡迎?可參考這篇文章的完整介紹

以上說明了「內向/外向」的關鍵定義,下一個章節,我們將探討內向者與外向者的五大差異:

1. 內向/外向,得到能量的方式不同。

2. 內向/外向,對刺激的反應不同。

3. 內向/外向,大腦活動與神經傳導物質的差異。

4. 內向/外向,記憶提取與表達的差異。

5. 內向/外向,認知廣度的差異。

(本文節錄自《只是快撐不下去了──給不敢讓人失望的「高功能內向者」日常救援手冊》一書,作者 諮商心理師 邱淳孝,寶瓶文化

《只是快撐不下去了──給不敢讓人失望的「高功能內向者」日常救援手冊》寶瓶文化提供圖/《只是快撐不下去了──給不敢讓人失望的「高功能內向者」日常救援手冊》寶瓶文化提供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